集团政工干部培训,很荣幸有机会参观了神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虽然在未到延安之前已从书本上、影视作品中,从老革命的讲述中了解到不少关于延安的故事、延安的精神,延安的那一段激情岁月、延安那一段辉煌的历史。但当我身临其境,站在宝塔山、清凉山,俯瞰悠悠的延河水;寻觅王家坪、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参观中国革命历史展览馆,看到一件件革命历史文物、图片,聆听解说员的深情讲解,心灵依然受到极大震撼,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始终在脑海中萦绕。是什么力量使延安这座贫瘠荒凉的小城变成中国革命的中心,吸引成千上万的仁人志士、时代精英们涌向这里,又从这里毅然走向硝烟纷飞的战场?是什么力量使革命队伍由弱到强、无坚不摧,一步步走向胜利,走向辉煌?是什么力量……
岁月飞逝,时代变迁,物是人非,只有宝塔山依然挺立,只有延河水日夜流淌,只有件件文物在无声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延安精神深邃而博大,我无力去总结和提炼。结合企业近几年的发展历程,我只想以自己浅显的认识,思考两个问题:延安精神今天是否过时,延安精神对今天的现代企业管理能提供哪些借鉴和启示。
坚定的信仰和共同的理想是强大的精神动力
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最后到达陕北的时候,早已是人困马乏,实力大减,物资匮乏,处于土地革命战争最困难的时期,能否抵挡国民党军队的残酷围剿,谁也无法预料。然而此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大片国土沦陷,中国共产党以中华民族大义为重,审时度势,提出全民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开辟了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并取得了一系列战争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信心,同时全国人民也清楚地看到了共产党一心抗战的诚心和决心,大批仁人志士和热血青年毅然投奔延安,又从延安奔赴抗日前线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延安已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领导中心。解放战争时期亦如此,共产党主张停止内战,共同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为此,毛泽东主席自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然而国民党政府毫无诚意,公然撕毁和平协定,发动全面内战,导致民心丧尽,最终必然招致彻底失败。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而“强企富民”则是我们葛洲坝人的共同追求,应该把这一共同理想和追求贯彻到全体员工的灵魂深处,才能变成员工团队的自觉行动。尤其是像葛洲坝集团这样的以水电施工为主业的企业,员工们常年以江河为伴,以山河为家,若不能把水电建设当作一种事业、一种理想、一种人生价值的追求,而只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就很难在水电战线上长期坚守、顽强拼搏、无私奉献。葛洲坝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延续,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我们仍然需要发扬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创业和守业的成功之本
延安时期的物资匮乏,生活工作条件的艰苦是人所共知的,因为“土八路”苦是出了名的,在今天看来甚至是难以想象的困难,虽然客观历史条件下有种种原因,但是如何能做到让来自不同阶层,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的人,到了延安后却都能以苦为乐,只讲奉献、不讲享受,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虽然形成这种风气有很多措施、很多原因,但我认为最根本的一点是官兵一致,从领袖到士兵,从边区政府到普通农民,无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没有特殊公民。从革命旧址中展示的领袖们的衣、食、住、行中,从毛主席耕种的菜地上,从朱德总司令的扁担上都能得到充分证实。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向往的是新中国新社会幸福甜蜜日子,今天的苦是为了明天乃至子孙的甜,苦在其身而乐在其心。
什么样的生活条件为“艰苦”,这是相对不同社会发展水平而言的,今天的我们已不会再为基本温饱问题而发愁。这也正是革命前辈当年为之奋斗的结果。可“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作为一种精神,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也无论是创业还是守业,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种优良作风而应当长期保持的。然而我们的企业这些年虽然有了很大发展,日子比以往也稍微好过一些,有少数领导就忘记了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生活上追求高消费,用公款去“拉动内需”,大兴铺张浪费之风,还美滋滋地认为自己“有派”,这类人实为“败家子”作风,这类人既无力创业,更不能守业,有的甚至疯狂敛财,给国家和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最终沦落为腐败分子。这类人最根本的问题是放弃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忘记了艰苦奋斗的传统,只贪图个人的享受,早晚会使自己悔恨终生。
群众路线是凝聚人心的法宝
群众路线是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其核心为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延安时期所指的群众则是指最广大的劳苦大众、一切愿意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万众一心,共同抗敌,在方法上吸取充分的民主并兼顾各阶层的利益。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各级领导都是由百姓或人民代表用“黄豆”选出来,各级政府组成人员采取“三三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充分反映民情民意,因此,共产党的主张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共产党的号召,变成了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为之奋斗牺牲也义无反顾,这正是国民政府做不到而又为之害怕的地方。
追求民主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也是人民群众的呼声,而实现民主的道路都是艰难曲折的,在党的历史上也曾经发生过倒退,即使在民主与法治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今天,民主建设的任务依然很繁重,无论是政治民主、经济民主还是社会民主,离人民群众的要求都有很大差距,尤其是政务公开透明度不高,公众的发言权不多,显然是“长官决策”“一把手”决策,而没有群众参与、群众监督的决策,往往难以实现科学决策,也很难得到群众的真正拥护,要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也只不过是一种美好愿望罢了。企业的民主虽与社会民主有一定区别,但企业毕竟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企业是由员工组成的,这就有了民主的需求,当今企业的决策权掌握在“老板”和高管等少数精英手里,职代会的功能发挥十分有限,职工能选举产生的最大的干部只有班长,职工代表开会期间代表们几乎只有举手和鼓掌的份,不少企业至今尚未建立职代会制度,更有少数企业甚至靠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减少工人的劳保福利、降低工人收入而获得不正当利益,在这样的企业里,员工怎么可能把心交给企业,与企业同甘共苦,视企业的生存发展为己任呢?只有相信员工、关心员工、尊重员工、依靠员工才能使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令行禁止是提高执行力的保障
党中央在延安时期举行过许多次思想教育运动,其中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当属延安整风运动,通过这次运动,全党全军达到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消除了“山头主义”“宗派主义”“本位主义”,军队和地方绝对服从党中央的统一指挥和领导。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命令,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不存在“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情况,也不存在寻找客观理由拖延或折扣,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反观国民党军队不顾战略全局,首先考虑如何保存自身的实力,消极抗命,结果只能是连吃败仗。
一个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必须是有统一行动、顾全大局、令行禁止的团队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具有高效的执行力,才能具有较强的履约能力,才能发展壮大,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在公司全面推行“区域化管理与项目法施工相结合”新型管理模式的今天,强调这一点尤其重要。如果区域机构各自为政,没有相互协作、相互支援的态度,则公司的设备和人力资源将得不到充分有效发挥,履约能力势必下降;如果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得不到坚决有效地贯彻执行,管理水平就得不到提高,企业形象将会受到影响;如果该上缴的各项费用不能按时足额上缴,无异于做不到“一切缴获要归公”,资金运转就会不灵,公司的整体实力就会下降,强企富民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历史总结给现实带来启迪,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宝贵财富,是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法宝,它不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对于我们今天从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发扬延安精神,就是要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永葆共产党人的青春,永远牢记共产党人的宗旨,不断为共产主义事业做出新贡献。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任宏涛)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