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最新研究表明秦人东进推动小麦向东传播

2025-11-14 08:50:41 来源:群众新闻

11月13日,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近日,陕西省泾阳县南窑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公布。2022年,研究人员从南窑遗址浮选51份样品,共出土6036粒炭化植物遗存,包括5种农作物遗存,以及禾本科、藜科、莎草科等9科17属16种非农作物遗存。据此,研究人员分析了南窑遗址仰韶晚期和东周时期的农作物结构,讨论了东周时期黄河流域小麦东扩的问题。

南窑遗址是一处以仰韶晚期遗存为主的聚落遗址,同时包括了东周时期的文化堆积。

南窑遗址仰韶晚期出土的农作物仅粟、黍和大豆3类。其中,粟占出土农作物的90.1%,出土概率达82.2%。黍在出土农作物中的占比较低,但出土概率有48.9%。大豆仅3粒,在出土农作物中处于边缘位置。可见,南窑遗址仰韶晚期的农作物结构属于典型的以粟、黍为主导的中国古代北方旱作农业,延续了关中地区仰韶中期以来的农业生产模式,且与同时期相近地区的农业发展面貌一致。

南窑遗址东周时期依旧种植粟、黍。粟在农作物中的占比较仰韶晚期有所下降,但出土概率仍较高。黍仅发现1粒,占农作物百分比和出土概率较前期均大幅下滑。此期未见大豆,但新增小麦等。小麦在农作物中的占比近40%,出土概率达33%。南窑遗址东周时期的农作物结构与仰韶晚期一样,亦属中国古代北方旱作农业体系。但此期小麦替代黍成为继粟之后对南窑遗址居民生活起重要作用的农作物。

参与实验的研究人员表示,结合东周时期的历史背景,推测秦人东进的战争行为可能是该时期小麦东扩的一大助力。甘肃地区作为秦人的西起之地,自青铜时代早期就已经形成了种植小麦的农业传统。在与戎人或平和或冲突的频繁交流中,小麦逐渐成为秦人的重要农作物。至春秋早期秦武公时,秦人开始经略关中。到春秋早中期之际,秦人逐渐占据了关中的大部分区域。实际控制陇东和关中后,在春秋以后约250年内,秦人不断开拓其四周疆域,且视其东部为战略重心。

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秦人以战争的形式推动了小麦向东传播,提升了小麦在东周时期各地区农作物结构中的重要性,为此后“南稻北麦”种植格局的最终形成作出了贡献。(群众新闻记者 赵茁轶)

责任编辑:赵颖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