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邹涛
《宋史》载:金将王镇归顺南宋途中,一路餐风露宿、又渴又饥,当地百姓热情招待,有的端羊肉、有的送烩饼,大军将这两样食物简单混合,而因之衍生了今天闻名秦晋的著名小吃——“合阳糊饽”,其发源地就是新池镇韩庄村。
2018年3月,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财政局党委派驻我成为该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之一,在韩庄的一年多时间里,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增长了很多知识,人生又一次得到锤炼。
其实,作为一名在机关单位工作、在城里长大的“娃娃”,我曾经犹豫过、徘徊过,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名国家干部,必须义无反顾、必须冲锋在前!入村当天,我从村支书和部分村干部迟疑的眼光中,看到的是更多的质疑和不信任:“城里娃能适应村里的生活?能带领我们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吗?”胸前的熠熠生辉的党徽提醒自己:“开弓没有回头箭,不夺楼兰誓不还,今天我来了,就决不在失望中离开”!
如何带领村两委干部展开工作?如何带领群众发家致富?首先需要吃透政策、熟悉业务。为此,我坚持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方针,坚持学习党的农村政策和农业科技知识,坚持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能人学、向“老同志”学,坚持先学一步、先懂一步,积极深入田间地头、巷陌农家,了解乡亲们的所思所盼,立足村情户情,量体裁衣、精准制定帮扶措施,为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知行合一。大家共同定调子、出点子,在交通干道、活动广场、办公场所等醒目位置,制作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宣传栏、公示牌等,悬挂、刷写了横幅标语,张贴了公开信,发放了相关政策宣传资料、印刷品、手册、书刊,短短一个月时间,人心思变、民心思富、戮力奋进、众志成城的工作和发展氛围初步形成,韩庄村的美好蓝图仿佛已在向我招手。
习近平总书记曾过一句经典:以金相交,金耗则忘,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有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党的十九大作出了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铿锵承诺;县委李书记也明确要求,农村基础设施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底子,必须对标“六改五堂一站四室三有”扎实开展工作(六改:改水、改厕、改灶、改院、改墙、改线;五堂一站:党员教育大学堂、技术培训大课堂、道德法治大讲堂、文化活动大礼堂、村民议事大礼堂,五堂合一,建立乡村文化大礼堂,加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牌子;四室:广播室、卫生室、便民服务室、民事调解室;三有:有主导产业、有集体经济、有电商服务)。
我是一名普通的工作队员,我必须作出“为了韩庄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承诺并为之努力。为此,我积极联系局相关股室里,与干部群众一道克难攻坚,5700米的巷道拓宽工程、26000余株的进村行道树栽植、造价150余万元的村部改造利用工程、村级党建宣传工作设施陆续落地见效……
驻村以来,韩庄村扶贫工作成效始终排在全县前列,没有发生一例违法违纪案件。我也因为工作认真负责,工作成效显著,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荣获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优秀驻村工作队员”的荣誉称号。
2018是全县脱贫摘帽的关键年,为了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确保现有贫困群众因人因户应保尽保,应扶尽扶。我和同事们开展活动帮助已退出贫困户的群众树立脱贫的斗志和勇气,通过技能培训指导所有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创造条件开展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等工作,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将“输血式扶贫”全面转向“造血式扶贫”的工作进程。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入户走访过程中,老人一句“就想去晒晒太阳”的心愿让我心酸不已,回到村部,我与县残联积极对接联系,为两位老人争取到了轮椅,现在,每每午饭过后,老人坐着轮椅在村文化广场上晒着太阳、拉着家常,阳光洒在他们饱经沧桑的脸上,看上去是那么舒服、那么惬意……
在村里的身影多了,田间地头跑的频繁了,村民们渐渐都认识我这个“城里娃娃”了,知道村里工作队有个涛涛在为他们跑前跑后:涛涛,吃了么?到我屋给你下点面?最简单、最朴实的一句问候,就是一种莫大的肯定,就是我必须担当的唯一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