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光照12秒就能升至40℃ 这种神奇织物实现“智能保暖”

近日,天津大学封伟教授团队受盐碱地植物“吸盐-泌盐”机制启发,成功研发出一种兼具高效光热转换与优异力学性能的分子太阳能热(MOST)织物。

发布于:2025-10-13

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问世

继今年4月推出“破晓”二维闪存原型器件,实现400皮秒(1皮秒等于一万亿分之一秒)超高速非易失存储,为打破算力发展困境提供底层原理后,时隔半年,该校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周鹏-刘春森团队在这一领域再获里程碑式突破。

发布于:2025-10-13

智能设备重塑“教”与“学”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教育领域迎来新场景。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推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发布于:2025-10-13

让超强材料“长”出来 新技术实现先打印再选材

据最新一期《先进材料》杂志报道,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全新3D打印技术,利用普通水凝胶“生长”出结构复杂、强度高、密度大的金属与陶瓷部件,突破了传统光固化立体打印仅能通过感光聚合物的限制。同时,研究还提出了一种新的增材制造理念,即在3D打印之后而非之前选择材料。

发布于:2025-10-13

研究人员开发出“类脑”微型流体芯片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研究人员最新开发出一种微型流体芯片,其运作方式类似于大脑的神经通路,这可能为研发下一代计算机开辟新路径。

发布于:2025-10-13

我国科学家研发仿生光热织物,既可秒速升温又能稳定耐用

在-20℃的严寒中,只需光照12秒,衣物表面温度就能迅速跃升至40℃;即使反复洗涤摩擦,储热性能依然稳定;还可实现精准控温,用于局部热敷理疗……这些过去依赖复杂电子设备才能实现的“智能保暖”功能,未来可能仅需一块织物就能轻松实现。

发布于:2025-10-12

一箭三星!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10月11日10时20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将搭载的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数天宇星01-02试验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发布于:2025-10-11

“金钉子”,“钉”住地球记忆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金钉子”的确立为重建地球历史搭建了一个国际标准时间框架,为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各种地质、生物演化事件以及预测圈定各种自然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奠定了基础。

发布于:2025-10-11

我国超重力场大科学装置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这套由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超重力大科学装置能够营造超过地球重力千百倍的“超重力场”。该装置可以在实验室中以很小的尺寸、极短的时间再现真实世界的变迁,为推演验证千米尺度灾变、万年历时污染迁移等提供关键支撑。

发布于:2025-10-11

2025年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成绩单出炉

10日,科技部官网发布《2025年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的通知》。考核结果显示,与2024年相比,参评单位对开放共享更加重视,管理和共享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发布于:2025-10-11

2024年我国电气化率达28.8%

日前,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编制的《中国电气化年度发展报告2025》在2025年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崇礼)论坛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电气化率达28.8%,高于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发布于:2025-10-10

科学家实现海水中二氧化碳变生物塑料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天然“碳库”,每年吸收逾四分之一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有效减缓了全球气候变暖。然而,海水持续吸收二氧化碳引发的海洋酸化,对海洋生态平衡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何把这部分已进入海洋的碳,转化为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减缓海水酸化,是促进“蓝色经济”发展与实现“双碳”目标所面对的共同命题。

发布于:2025-10-10

科技强国:从夯实根基到勇攀高峰

“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发布于:2025-10-10

研究发现微生物能“抗”过太空旅行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日前发表新闻公报说,该校牵头的一项试验首次证明,一种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的微生物能够在火箭发射和返回的极端条件下存活下来。

发布于:2025-10-09

月壤研究显示月球背面月幔有点“冷”

国家航天局和国家原子能机构近日联合发布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研究最新成果——中国科学家基于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月壤)研究发现,月球背面月幔相比月球正面更“冷”。

发布于:2025-10-09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近日,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

发布于:2025-10-09

紫东太初4.0发布 国产大模型深度推理能力再升级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联合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研发的紫东太初4.0多模态推理大模型发布。自2021年首次推出以来,紫东太初已完成4次迭代,实现了从“纯文本思考”“简单操作带图思考”到“细粒度多模态语义思考”的跃迁,迈向多模态深度推理的新阶段。

发布于:2025-10-06

我国科学家在北冰洋陆坡发现深层叶绿素极高值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日前在北冰洋楚科奇海陆坡区发现深层叶绿素极高值。专家认为,这对理解“海雪”的形成机制及评估北极生物碳泵和深层食物网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发布于:2025-10-04

我国科研人员提出固态锂电池界面调控新方案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团队近日在固态锂电池领域取得突破,为解决固态电池界面阻抗大、离子传输效率低的关键难题提供了新路径。该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先进材料》上。

发布于:2025-10-03

新研究用5种噬菌体联合对抗超级细菌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自然-微生物学》上报告,他们设计了由5种噬菌体组成的复合制剂疗法来对抗一种超级耐药细菌,为抗击耐药性细菌感染提供了一种新的精准医疗方案。

发布于:2025-09-30

共 2074 条 共 104 页 首页 1 2 3 4 5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