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家门口”红色服务工作站致力于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百米”。近年来,铜川市宜君县宜阳街道全面构建“大党委引领、社会化共建、网格化治理、一站式响应”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工作机制,大力推广锦园社区“三张清单四化共治”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时代“红旗经验”,持续优化“家门口”红色服务工作站服务体系,通过开展家门口党建“扎根工程”,推动堡垒建到家门口、力量聚到家门口、服务搬到家门口、和谐送到家门口,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应到家门口,全办社区工作呈现出整体提升、全面向好的新气象。
堡垒建到“家门口” 畅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宜君县宜阳街道坚持把城市党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以“强党建”引领社会基层“善治理”,统筹推进城市党建水平。目前,宜君县宜阳街道建成一站式“家门口”红色服务工作站6个,辐射居民群众5600余人,下设基层党组织36个,服务管理党员228名,党建文化墙内容设置丰富,党建工作组织架构图清晰明了,党员先锋岗设立显眼,实现党的组织建在网格、党员作用发挥在网格、治理成效体现在网格。
力量聚到“家门口” 凝聚共驻共建各方合力
宜阳街道积极践行城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发挥社区党组织主导作用,聚焦群众“痛点、难点”问题,通过“敲门问需”行动,设立居民“微心愿墙”,收集群众需求,挖掘成员单位资源优势,健全完善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持续深化“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确保“双报到、双报告、双服务”制度落实落细,结合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带资源办实事,“共同研究”“对口解决”城市基层治理各项难题。
服务搬到“家门口” 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群众的呼声就是干事的哨声。宜阳街道深入实施“服务提标”行动,盯紧居民“琐碎事”,着力提精度、增温度、拓广度、加力度,托起群众“微幸福”。依托“家门口”红色服务工作站,将社保、教育、卫生等17项服务事项纳入代办,建成“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的“生活盒子”,实现“服务在驿站,有事立刻办”。聚焦“一老一少”群体,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养老保健、代办服务、文娱活动等多元志愿服务,在辖区广泛开展防范养老诈骗系列活动,守护老年人的“钱袋子”。利用暑假期间,打造成长动力营,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传统文化、航天科技、安全教育、作业辅导等丰富多彩的特色主题课程,在重要节日开展关爱未成年人帮扶慰问活动,为进一步促进辖区未成年人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和谐送到家门口 激活居民自治强大动能
宜阳街道积极深化“枫桥经验”,依托“三官一律”进社区,建立基层多元调解和矛盾化解新机制,结合网格员日常“敲门问需”行动,针对不同类别的矛盾纠纷,用好“社区党委书记调解室+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巧嘴婆婆’服务队”三级调解模式,精准施策,疏解心结,将矛盾化解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聚焦居民民生实事,先后打造社区“红色议事会”协商议事平台6个,并先后协商解决道路整修、庭院清理、垃圾分类等热点难点问题50余条,不断激活党建引领、民事民议、民事民决的居民自治新动力。
家门口党建“扎根工程”的深入开展,有效延伸了基层治理和服务管理触角,“精心+精细+精准=精品”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社区党组织治理效能得到有效夯实。“家门口”红色服务工作站的建成使用,实现了党员活动有去处、先锋服务成常态的生动局面,涌现了“红色物业”“先锋宣传队”等党建品牌,形成了“党员带头、人人参与”的良好风尚,有效教育党员、凝聚群众,真正让“家门口”红色服务工作站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初心实践地”。
社区治理资源要素得到有效整合。今年以来,10个共驻共建单位,117名在职党员、社区工作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22场次,帮办实事好事36件,点亮居民“微心愿”25个,有效将城市基层党建由“社区单干”转化为“联盟共建”,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党建新格局。
社区居民自治意识得到有效提升。“红色议事厅”的有效实行,社区居民自治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凝聚了一批行业巧匠、巧嘴能人,大量热心党员、居民骨干、志愿者主动关注社区事务,发挥自身特长助力社区自治,增进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田亚南 王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