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塞上江南写新篇丨沙海中的绿色奇迹:白芨滩四代治沙人的传承与奋斗

2024-08-20 09:07:4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银川8月19日电 近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采访团走进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看到,沙区内黄绿交错,无数个一米见方的草方格顺着广袤沙丘的起伏通向远方。方格内绿色浓郁,柠条在风的吹拂下摇曳……这里虽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却一片绿意盎然。

“宁愿治沙累死,也不让沙欺负死”“全身晒得黢黑,手上全是茧子,嘴里、鼻子里全是沙子”“一季造林、成活靠天”……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有德回忆起当年的治沙情景他记忆犹新,“不能等靠要,什么事都向国家伸手,多年来,我们广大职工发扬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治沙精神,将这片荒漠变成绿洲的。”70多岁的王有德说。

“我是第四代治沙人,老一辈的人研究出来的草方格治沙技术我们一直在用,但我们林区现在更多采用科技助力治沙,我们会跟高校、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合作,还有气象部门合作,气象部门会为我们提供精准的气象服务,这样植物的成活率大大提高……”杨伟是白芨滩林区的第四代治沙人,他告诉记者,现在治沙的自然环境没有老一辈那么苦,但“宁可掉下10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白芨滩精神,在这一代从未改变。

登上定沙城的观景台眺望,原本黄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如今已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抬眼西眺,数公里外的黄河清晰可见,转头东顾,曾经肆虐的毛乌素沙丘已被固定,锁缚黄龙。

60多年来,四代白芨滩治沙人扎根一线,一心扑在防沙治沙上。从最初“一季造林、成活靠天”的被动治沙模式,到如今的草方格固沙、三季造林的综合治理措施,白芨滩保护区每年的治沙面积从起初的几百亩,增至数千亩、上万亩,再到如今的两万亩以上,治沙成效实现质的飞跃。

通过几十年的实践,白芨滩保护区逐步构建起前沿沙生灌木林、近生活区乔灌混交林、经果林与养殖业、种植业、生态旅游“六位一体”治沙模式,不仅实现了治沙与致富同步发展,“六位一体”治沙模式还被国务院确定为促进宁夏经济发展重点推广模式。白芨滩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记者 别培辉 徐宁 参与采写:纪桂红)

责任编辑:赵颖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