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一生只做一件事 我为祖国守边防

2024-10-18 08:43:42 来源:中国青年报

9月15日,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姬文志/摄(新华社发)

2013年9月28日,拉齐尼牵着牦牛在陡峭的边境线上巡逻。王烈/摄(新华社发)

2010年9月25日,拉齐尼牵着牦牛踏着厚厚的积雪在边境线上巡逻。王烈/摄(新华社发)

9月23日,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怡县吉根乡,一名护边员坐在哨卡的路口。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9月15日,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在家中讲述护边往事。姬文志/摄(新华社发)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地处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有4000米;面积2.5万平方公里,有4个上海市那么大;边境线长888.5公里,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接壤。

9月中下旬,记者跟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采访团,从喀什出发,沿着314国道乘车近6个小时,到达塔县提孜那甫守边护边爱国教育馆,采访“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听他讲述一家三代为国守边护边、在“生命禁区”红其拉甫为边防官兵义务向导的故事。

——————————

今年国庆前夕,72岁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带着妻子和孙女,从家乡新疆塔县提孜那甫乡出发,跨越4000多公里,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获颁“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巴依卡一家三代守边护边70载的故事传遍全国各地,感动了无数人。

在巴依卡家中,有一张特殊的“全家福”。那是巴依卡一家在天安门前拍完照后,将儿子拉齐尼·巴依卡一张照片合成进去,制作而成的。

2004年,拉齐尼·巴依卡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提孜那甫乡的一名护边员。2021年1月4日,拉齐尼为解救一名落入冰窟的儿童,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1岁。

拉齐尼生前有个愿望,就是带着家人去北京看升旗,在天安门前拍张全家福,但直到他牺牲也没能实现这个愿望。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巴依卡制作了这张“全家福”。

在以“拉齐尼”命名的执勤工作站,班长艾斯尔江·塔依尔2021年从喀什大学毕业后,原先想成为一名教师,因为被拉齐尼的故事所感动,追随拉齐尼脚步成为一名护边员。艾斯尔江说:“拉齐尼就是帕米尔的雄鹰,是塔吉克人的雄鹰。我也会跟他一样,群众有需要,随时挺身而出。”

一家三代人接力为国戍边

在塔县这座边境高原县城,墙上、山坡上,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

对于巴依卡一家人来说,这句话是号召更是誓言,他们一家三代就是这样做的。

巴依卡的父亲,塔吉克族牧民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是家族第一代护边员。1949年12月,红其拉甫边防连刚成立不久,边防巡逻点位之一是吾甫浪沟——塔吉克语意为“死亡之谷”。这条路因险峻而出名,平时马匹都很难通行,只能靠牦牛引路,往返一次需要3个月,路上还会经常遇到雪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在连队官兵犯难之际,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自告奋勇,成为连队的义务向导。这之后的23年里,他带领边防官兵走遍了红其拉甫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

1972年,巴依卡从父亲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边境线上的义务向导,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这里度过的。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

2001年,巴依卡的儿子拉齐尼·巴依卡穿上军装,成为原喀什公安边防支队塔县大队机动中队的一名武警边防战士。退役后,拉齐尼从父亲手中接过护边接力棒,成为提孜那甫乡的一名护边员,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巴依卡的侄子开力迪比克·依嘎木江,受到巴依卡叔叔和拉齐尼的影响,2008年来到部队,“我当兵的时候巴依卡叔叔对我说:‘你一定要好好干,守好边境。’拉齐尼对我也很关心,他说:‘不管你穿不穿军装,你的责任没有变,一定要好好戍边。’”现在,开力迪比克是瓦恰边境派出所的一名民警。

迄今为止,巴依卡家族一共出了13位护边员。他们一代代接力守护着祖国西部边境。拉齐尼牺牲后,他11岁的儿子拉迪尔说:“以后要像爸爸那样当一名护边员。”

“高原雄鹰”精神世代传承

1996年出生的萨日丽最初知道拉齐尼一家时,拉齐尼还在做边防连的向导,“他们在一线守护着祖国边境。我也想来到一线,成为他们。”

2021年6月,拉齐尼牺牲5个月后,大学毕业的萨日丽来到帕米尔高原,成为红其拉甫口岸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一名新时代的守边人。

她说:“家人都以我为荣,虽然他们很担心高原环境对身体的影响,但他们还是选择了放手,鼓励我完成梦想,好好为祖国站岗。”

如今萨日丽还有一个身份——拉齐尼红色教育基地义务讲解员。

尽管已和参观者讲了一遍又一遍,但每当她讲到那张捐款单的故事时,总会忍不住泪流满面。

2021年8月河南发生洪涝灾害,巴依卡大叔以儿子的名义将20万元积蓄捐赠给河南红十字会,用以抗洪救灾。巴依卡含着泪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的儿子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如果我儿子还活着,他也会选择这么做。”

萨日丽说:“每一次讲到此处,我都会被巴依卡一家深深感动。”

在喀什大学,有一个以拉齐尼名字命名的拉齐尼广场,广场上立着拉齐尼的雕像,学校还组建了拉齐尼精神学习社。

今年清明,马克思主义学院2204班团员开梦阳,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缅怀时代楷模,汲取奋进力量”纪念活动。他说:“拉齐尼·巴依卡的故事我已了然于心,但每每听到,总会感到心中一颤。他以热血浇灌理想,以生命践行信仰。每次注视雕刻着他样貌的纪念碑,总感到很强的亲切感。拉齐尼·巴依卡精神成了我们汲取力量的源泉,不断激励我们向前进。”

阿然保泰边境警务站警察莫尔扎那扎尔·扎肉克,是土生土长的塔县人。去年,他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过了一个特殊的“六一”儿童节——同走巡边路,让“为国守边护边”的种子在孩子心中发芽。

大女儿哈妮斯塔·莫尔扎那扎尔11岁,小儿子扎依丁·莫尔扎那扎尔刚满8岁。走了两公里路,扎依丁就感到有些累,想回家。他问爸爸:“这里又没有人,我们到这里来干什么?”

莫尔扎那扎尔告诉孩子:“这就是爸爸经常走的巡边路,这是我们的家,我们要保护它。”听了爸爸的话,扎依丁再也没有喊累,一走就是一天。

“希望孩子们牢记守边护边的传统,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莫尔扎那扎尔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静 通讯员 王博文(喀什边境管理支队)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郑艳妮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