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坡村是富县直罗镇辖区内的一个行政村,古称“护驾坡”,因秦王李世民北征突厥,路过直罗,尉迟敬德驻兵于此地护驾而得名。胡家坡村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土地平坦肥沃,林草茂密,自古便有“塞北小江南”之称。但毕竟胡家坡村只是一个小小山村,地理位置受限,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一场天灾便会让它变得一蹶不振。
“我们村最早之前是有种植水稻的,后来遭受水毁等自然灾害,稻田就没了。本来种地就是个苦差事,与其花那么大代价恢复稻田,不如另寻出路,所以很多青壮年就外出谋生了。村里人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萧条。”富县直罗镇胡家坡村村党支部书记赵玉亮回忆起过去,脸上蒙上了一层阴郁。
有人的地方才有活的经济。越没人越没钱,胡家坡村的建设陷入停滞,基础设施日渐陈旧,乡村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入冬的胡家坡村一片灰败,炊烟寥寥,寒风凛冽,到处透着一股子凄凉。2014年,富县直罗镇胡家坡村贫困人口总量居全镇第4位,贫困发生率高达19.2%。
如何让胡家坡村重新焕发生机,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摘掉贫困的帽子,成了当下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6年深冬的胡家坡村寒冷萧瑟,村队部斑驳的窗户上却透出一点温暖的炉火,村干部、老党员、乡绅、群众代表围在炉旁集思广益,对胡家坡村未来的发展定了个基调。
恢复稻田,重现往日好光景,胡家坡村不是个例,这是“救活”这些曾经拥有广袤稻田的川道村的可操作性最强的一条路子。
胡家坡插秧节现场
当年,富县县委、县政府算了笔账:一亩玉米最高产量1300斤,纯收入700元。而一亩水稻产量至少1200斤,出米70%,按市价3.5元/斤算,纯收入2940元,收入竟是玉米的4倍,更何况富县本就有“直罗贡米”这一金字招牌——破题之路近在眼前。
在富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17年稻田恢复项目在鄜州大地上呈星火之势,胡家坡村乘上项目东风,重新拥有了500亩水稻。“在政策的支持下,这500亩稻田不愁种、不愁卖,为村民带来了可观收益,一下就调动起了大家种植水稻的积极性。”胡家坡村书记赵玉亮回忆道,“而且不用的稻壳可以用于酿酒,由镇上的秦直酒坊收购,对农民来说又是一项额外收益。”
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2018年,胡家坡村水稻面积增至1000亩,2019年增至1500亩,2020年增至2100亩……如今胡家坡村已经拥有了2400亩稻田。恢复的稻田让胡家坡村村民日子重新有了盼头,但他们想不到的是,稻田恢复带来的“甜头”远不止如此。
胡家坡冬季风景
“2018年,我们村陆陆续续有了游客。我就支了个摊,在村头卖起了饮料、冰棍、烤肠之类的小零嘴,头一年就赚了1000多元。”该村村民刘保楼笑着说道,“这几年游客多了,挣的也能多些。再加上家里种的几亩水稻和担任村上的清洁工作,一年下来的收入很不错,这放在早些年是不敢想象的。”离乡的游子嗅到了村子的发展前景纷纷返乡,在家门口谋起了生计。“在家门口就能过活,谁愿意背井离乡。”村里不少年轻人都有这样的共识。
为了让稻田恢复项目的红利充分发挥出来,2018年直罗镇依托稻田开始打造“田园综合体”,走起了农旅融合的路子。先后建造了稻田画、荷塘长廊、风车、水车、游湖、宿营地等,还对村里落后的基础设施、民宿等一并进行改造,鼓励当地居民经营农家乐、咖啡厅、游乐设施等,使得蓬头垢面的胡家坡村变成了风景如画的塞上江南。
如今一进胡家坡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平坦笔直的通村路,路两旁的行道树上,挂着大红灯笼,村民们有的骑着三轮车匆匆而过,有的正清扫着房前院落。放眼望去,池水里粉嫩的荷花还挂着晨间露珠,小河潺潺流过,百花园里各色小花争奇斗艳,水车吱呀呀地带着池水从高处倾泻而下,溅起的水花落入旁边的摸鱼池,鱼儿们对此早已见怪不怪,悠然地游来游去,稻田里风车呼啦啦地与晨风和鸣,无尽的稻海也随着缓缓起伏……
“这几年村里时不时举办插秧节、溜冰节、丰收节等活动,吸引来大批游客,人挤人热闹的很,我们做的一些小生意也是越来越红火。”村民陈百录说。
田园综合体的持续打造,使得胡家坡村在农旅融合的发展路子上步履铿锵,也让这个原本籍籍无名的小村庄广为人知。在鼓了村民钱袋子的同时,胡家坡村脱贫攻坚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2015年脱贫攻坚以来到2023年底,胡家坡村人均纯收入从7600元上涨到17710元。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让农村剩余劳力有处去、有事干,进一步巩固了弱势群体的脱贫成果。
胡家坡村,这个昔日默默无闻的小村庄,经过这几年的华丽蜕变,如今已成为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从过去的贫瘠之地,到如今享有“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基地”“陕西省美丽宜居乡村”“陕西省旅游示范村”等美誉,胡家坡村的蜕变之路令人欢喜,也成为了可复刻的乡村振兴优秀模板。(记者张宏科 通讯员 吴龙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