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是中国传统习俗
大年三十吃饺子、拜年领压岁钱、回娘家、迎财神……
这些是刻进中国人骨子里的仪式感,即使历经千年岁月流转,拜年在一代一代华夏儿女传承中从未间断,现在过年的这些传统礼仪基本上是宋朝以后形成的,拜年,有啥讲究?又承载着什么文化底蕴?年夜饭敬酒,谁年龄小谁先喝。
除夕,最重要的事就是“守岁”。守岁要吃春盘,喝椒柏酒或屠苏酒。中国人敬酒一般先敬年长者,长者先饮,但古代吃年夜饭时却是年龄越小的越先喝酒。
压岁钱给多少,有讲究,拜年给孩子压岁钱,在汉朝就出现了,压岁钱最开始是专门为压“邪祟”而制的一种钱,不在市场上流通。后来,给孩子的压岁钱才变成使用的钱币,比如给一百文,寓意“长命百岁”。
回娘家,带“礼”要成“双”。大年初二回娘家,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不能单独回来,必须是“夫妻双双把家还”回家带的礼品也必须成双成对。在一些地方回娘家的时间不一定在初二。这是因为过去,女人不进宗祠。初一招待堂亲,初二上宗祠,即使初二这天,跟着姑爷回门也没地待,所以会在初三回娘家。
初三走亲戚,回家一定要早。初三,就开始走亲戚了。走亲戚要早回家,更要早睡觉,民间有“老鼠嫁女”的传说,初三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晚上要给他们留出时间,不要去打扰。
初四,接灶神。是大年初四很重要的一个活动,要在厨房贴新的灶公灶婆,小年,送灶王爷越早越好。但接灶神可以迟,即使下午接也没问题。
初五,为何叫“破五”。在古代过年有很多禁忌,例如,过年不能往外倒垃圾,小孩不能说犯忌讳的话“破五破五”意在“破”,在初五这一天,一切禁忌都破除了,大家过回正常的日子。
拜年,古人流行用“贺年卡”
贺年卡拜年。也是一个古人很重要的拜年方式。很多拜年都是以投名刺的方式进行的,在当时,百姓会在家门上挂一个红色的纸袋子,给谁拜年,就把类似于现在明信片的名刺,放进谁家的纸袋里,但是这还不够有仪式感,古人还会将写有“寿百龄老太爷”“富有余老爷”“贵无极大人”“福照临老爷”名字的卡片提前放进纸袋,虚拟这四人都来拜过年。虽然这个做法现在已经没有了,在当时有很好的寓意。
拜年“礼”,蕴含着什么文化底蕴?
过年,一般认为是从西汉开始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谦逊的民族,不管是过去的磕头拜年,还是现在拜年也行的拱手礼,拜年礼仪最大特性是让自己显得谦卑,让别人显得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