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渭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渭南市防汛抗旱保障中心副主任张亚红介绍今年以来全市防汛抗旱总体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由渭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靳铭夏主持。
今年以来,渭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以“黄渭洛河、南山支流、局地暴雨和库坝防汛”为重点,紧扣“责任、措施、制度”三大关键环节,扎实推进各项备汛工作,全力筑牢防汛抗旱坚固防线。
责任落实突出“细”字。渭南市及时明确12名市级包联领导和30个部门包联责任,签订市县目标责任书,全市确定行政、技术责任人1486人,并在《渭南日报》公示151名相关责任人信息,细化各环节责任制。同时,构建县、镇、村、网格四级转移避险包联责任体系,落实423名防汛抗旱关键责任人、8.8万名网格责任人,为815名特殊人群配备一对一转移避险包保责任人,织密防汛安全责任网络。
备汛措施突出“实”字。2月下旬起,市防汛办全面启动备汛工作,印发专项通知,3次召开部署推进会,调研10个省市重点成员单位。开展“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保安全”专项行动,排查出763处隐患点,其中231处已完成整改,227处限期整改,305处需长期关注。同时,组织河道清障等督查检查工作。4月30日下发市级防汛应急预案,指导完成545个应急预案方案修编。全市落实458支4.9万人的应急队伍,储备7518万元防汛抗旱物资。开展81期防汛抗旱业务知识培训班,2846人参训。本周将组织相关力量对河道重点险工险段进行实地勘察与技术交底,7月还将在大荔县开展市级防汛抢险应急救援演练,提升实战能力。
机制完善突出“全”字。渭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创新工作机制。近年来,建立预警叫应与应急响应联动、防洪减灾上下游左右岸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等机制;去年首创防汛警示教育“五走进”宣传活动,形成常态化宣传机制。今年,又建立防汛值班“三必调”、会商研判“六必到”、预警叫应“六问清”等机制,规范市级层面工作,推动各级落实防范措施 。
近年来,渭南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扎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2024年,成功应对9轮强降雨、渭河2次洪水和北洛河1994年以来最大洪水过程,转移危险区群众超4万人次,实现人员零伤亡。今年面对严重旱情,市防汛办联合多部门及时启动抗旱Ⅳ级应急响应,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和粮食安全,灌溉农作物701万亩次,未出现人畜饮水困难。
据气象水文部门预测,今年渭南市气候年景偏差,主汛期降水偏多,涝重于旱,防汛形势严峻。下一步,渭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将强化风险意识,秉持“汛期不过,备汛不止”原则,警惕旱涝急转,狠抓防汛“五项重点措施”,全力实现全年安全度汛目标,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记者 乔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