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全国已累计落地保税维修项目超280个——

“修全球”,生意如何越做越大?

2025-07-08 09:13:3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永川综保区是全国第152个、重庆第6个综保区,规划面积1.11平方公里,建设保税加工、检测维修等功能区。图为永川综合保税区一景。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摄

在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天津机场片区内的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机库内对飞机进行保税维修。

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摄

在海南海口空港综合保税区内,海口美兰空港吉耐斯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对一台航空发动机进行精密“体检”,为后续维修工作做准备。

苏弼坤摄(人民视觉)

保税维修作为一种外贸新业态,业务规模、维修范围正不断扩大。商务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第一批自贸试验区保税维修产品目录,符合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展飞机、船舶等高附加值产品保税维修业务。截至5月,全国已累计落地保税维修项目280多个。保税维修有啥特色?政策为何加力支持?

修什么?

——国际贸易中的资本品,如飞机、船舶等,以及手机等附加值较高的消费品

保税维修有一个形象的称呼——“修全球”,是指企业以保税方式将存在部件损坏、功能失效、质量缺陷等问题的货物从境外运入境内进行检测、维修后复运出境的外贸业务模式。

在浙江杭州,这门生意如今越做越大。日前,杭州博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钱塘区分公司成功完成首笔货值超140万元的荧光检测仪保税维修业务。“这一业务的顺利推进,不仅能让境外客户降低售后成本,还帮助我们通过积累产品性能数据反哺自身研发,提升制造工艺。”该公司关务经理马丽丽说。

“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保税维修新业态发展,促进丰富综合保税区业态功能,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杭州海关所属钱江海关综合二处副处长俞悦说,钱江海关加强对企政策宣讲和业务指导,运用数字化手段实时掌握维修货物和料件进出区等数据,推动保税维修业务规模持续做大。数据显示,今年1—5月,杭州综合保税区保税维修进出口货值达到2793万元,同比增长46.4%。

保税维修,修什么?

据介绍,国际贸易中有一些资本品,比如计算机、飞机、船舶、医疗器械,这些产品的附加值很高,国际贸易金额大;还有一些不是资本品,是消费品,比如说手机,上万元、几千元的手机坏了、质量有缺陷了、功能失效了,怎么办?这些产品如果因为出了点问题就直接淘汰、报废,是不经济的。对此,国际贸易中把这些资本品和一些附加值比较高的消费品从境外运输到境内,但不用交进口税,在境内进行检测和维修,修好了以后再运出去。

“保税维修对我们这样的出口企业来说,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安徽蚌埠国显科技有限公司关务负责人表示,公司生产的触摸屏、液晶显示模组等主力产品近年在国际市场上得到越来越多认可,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以往对于需要回国内维修的产品,主要采用一般贸易方式进口维修后再出口,不仅需要办理进口许可证件,还需要缴纳进口税款,维修周期长、成本高。如今,公司依托综合保税区开展保税维修业务,显著降低海外产品售后维修费用,进一步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正发生变化,出口高附加值产品较多,对保税维修业务发展需求越来越大。”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开展保税维修,对提供这一服务的出口企业来说是有利的,对国外用户也是有利的,有助于中国企业提升售后服务能力,延长价值链,也有助于保持客户黏性。

哪里能修?

——从综合保税区扩展到浙江、四川、安徽等地的区外试点区域

随着市场需求增加,保税维修的地域范围正在扩大。

6月29日,一架A320飞机被缓缓拖入空中客车(成都)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有限公司停机坪等待后续维修,这标志着四川首单区外保税维修业务成功落地。空客成都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区外保税维修试点投运后,仅此次一架飞机入境维修就节约了约4000万元的担保额度,极大减轻了企业运营压力。

据介绍,区外保税维修与此前区内保税维修的突出差别在于:前者可以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开展保税维修业务,后者则是在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开展这一业务。2023年1月,浙江在全国率先试点区外保税维修,此后越来越多地方开始试点跟进。

去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区外保税维修试点项目落地,开展康明斯发动机全球保税维修业务;今年1月,海南省首个区外全球保税维修业务试点落地,开展海洋物探设备等产品的全球保税维修业务;3月,安徽富乐德长江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首批区外全球保税维修产品出货,标志着全国首笔区外单晶硅片全球保税维修业务顺利开展。

专家分析,保税维修最初只能在综合保税区里进行,但一般的综合保税区面积比较小,只有几平方公里,像船舶维修等业务需要较大面积,这就需要在更大范围内试点推进保税维修业务。而区外保税维修的开展,让保税维修有了更大的经营空间和发展潜力,更多市场主体可以集聚到一起,形成规模效应。

地方更大,可修的产品也多了。2020年,商务部等3部门印发《关于支持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开展维修业务的公告》,明确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可开展航空航天、船舶、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数控机床、通讯设备、精密电子等产品的维修业务,并公布了第一批维修产品目录。此后,3部门分别于2021年、2024年公布新的目录,增加航空器内燃引擎、飞机用起落架、无人机、B型超声波诊断仪、汽车变速箱、投影仪等产品。

前不久,福建厦门的保税维修业务迎来新变化:全国首个“非自产医疗机械保税维修业务”试点获批落地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内的贝莱胜电子(厦门)有限公司,标志着厦门自贸片区扩大了医疗机械保税维修业务范围,实现从保税维修自产产品延伸到可维修全球同类产品。

“试点获批前,我们只能在综合保税区内开展维修产品目录内的本集团自产产品保税维修。如今可以承接其他跨国公司生产的产品维修项目,这将对我们业务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贝莱胜电子(厦门)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企业预计每年可增加约5万台的维修业务量,年营业额新增约5000万美元。

发展提速

——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两头在外”业务试点增加

如何进一步推进保税维修业务发展?各地正推出更多政策举措。

在上海浦东,保税维修为当地外贸持续增添动力。为促进保税维修业务发展,浦东新区今年开始实施《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保税维修业务发展若干规定》,这是全国首部专门规范保税维修的地方性法规。

据介绍,这部法规最大的创新是对国家规定的保税维修业务开展区域和种类作了变通拓展。比如,规定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除了可以开展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内业务,还可以试点开展目录外“两头在外”(维修货物的来源和去向均在境外)保税维修业务,这为推动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外贸发展空间提供了新的赛道和机遇。“浦东新区法规的实施为公司业务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将进一步拓展企业开展保税维修的业务场景。”科医人(上海)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工厂总经理韩强说。

在广东,保税维修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海关总署广东分署日前发布数据,今年1-5月,广东省保税维修进出口额增至217.7亿元。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分署将会同省内海关不断加大保税维修支持力度,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保税维修相关资质,全力保障通关便利化,助力广东企业打造“全球维修中心”“全国维修中心”,推动广东保税维修业务进一步提档升级。

相关部门也明确表示将继续推动保税维修创新发展。商务部去年11月印发通知,明确提出研究出台新一批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第二批自贸试验区“两头在外”保税维修产品目录,新支持一批综合保税区和自贸试验区外“两头在外”保税维修试点项目、综合保税区内“两头在外”保税再制造试点项目落地。

“准备出台自贸试验区保税维修管理规定,还要持续扩大维修产品范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一些制度创新成果。”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王菲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