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从“旁观者”到“当家人” 陇县东城社区如何让居民成为幸福主角?

2025-07-08 16:41:02 来源:西北在线

清晨六点,志愿者冯小华又穿上了“萤火虫巡逻队”的红马甲。沿着电影院家属楼检查完消防设施,她顺道敲开独居老人张春梅的门:“姨,今天降温,记得把电热毯插上。”这样的日常,在陇县城关镇东城社区早已习以为常——从“事不关己”到“主动服务”,这里的居民正用行动重新定义“社区生活”。而这一切改变,源于社区创新探索的“多维联动”治理模式。

党员敲门 敲开信任之门

“多亏汪彩霞帮我办好了临时救助,不然真不知道咋办!”提起社区党员汪彩霞,王萱眼眶泛红。在东城社区,“社区党支部—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三级组织体系,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社区每个角落。每个党员中心户对应20—30户居民,他们不仅是政策宣传员,更是居民的“贴心管家”。

微信图片_20250708160924

依托这一体系,社区推行“两长多员”制度,明确党小组长、楼栋长及信息员、调解员、宣传员等职责。去年冬天,社区党支部开展“暖冬行动”,党员志愿者们顶着寒风,为23户困难家庭送去棉被和米面油。

微信图片_20250708160955

社区服务中心的党员先锋岗更是成了“便民窗口”。党员陈坤丽一边指导居民在手机上完成社保认证,一边介绍:“我们梳理了20项高频民生事项,能在社区办结的尽量不让居民多跑腿。”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正悄然编织起党群之间的信任纽带。

板凳议事 议出幸福方案

“积分超市能兑换的东西太少了,要是能换家政服务就好了!”在社区广场的板凳议事会上,石新运的提议引发热议。这个每月固定举行的“居民议事厅”,让家长里短变成了社区治理的“金点子”。

微信图片_20250708160932

社区书记杨永翻开厚厚的议事记录:“去年通过板凳会,我们收集到35条建议,其中30条已经落地。”就拿积分兑换项目来说,社区不仅采纳居民建议,将兑换范围从生活用品扩展到家政服务、体检套餐,还制定了详细的积分获取规则,参与志愿服务、建言献策都能攒积分。

微信图片_20250708161003

从增设电动车充电桩到改造老旧花坛,居民们发现,自己的声音真的能改变生活环境。房凤兰笑着说:“现在下楼遛弯,都忍不住多看看自己参与改造的小花园。”

社企牵手 奏响幸福乐章

放学铃声响起,社区活动室里飘出悠扬的葫芦丝声。乐乐正跟着老师练习葫芦丝入门曲《玛丽有只小羊羔》,母亲张爱云在一旁感慨:“以前孩子放学就玩手机,现在每周最盼着来学葫芦丝。”这得益于社区与葫芦丝巴乌艺术协会合作的公益课堂。

微信图片_20250708160938

在社区文化节上,秦声飞扬演艺社带来的家风主题演出更是座无虚席。“原来好家风就在身边!”居民老张拉着邻居分享感受。

东城社区引入各类社会组织15个,结合各社会组织自身特点,借助专业资源为社区治理提供支持,在社区内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也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多元联动 绘就共治蓝图

“以前办个证明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社区就能搞定!”在职党员“双报到”机制推行后,居民办事效率大大提升。社区与辖区22家学校、医院、企业建立共建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学校体育馆周末对居民开放,医院每月开展义诊,企业为社区提供就业信息,社区则协助企业开展政策宣传。

微信图片_20250708160946

最特别的当属“银发智库”。曹存悌带领6位退休老人,运用生活经验为社区改造方案“把脉”。去年,他们提出的“路灯维修值班表”和“楼梯间加装折叠休息椅”被采纳,如今社区坏路灯24小时内就能修好,老人们上下楼可以随时歇脚。"我们这些老住户最了解小区需要什么,能帮上忙特别高兴。”党员王新让的话,道出了许多老居民的心声。

从清晨巡逻的红马甲,到夜晚亮起的议事灯光,从悠扬的葫芦丝曲,到热闹的社区广场,东城社区用“多维联动”书写着基层治理的生动答卷。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每个角落都在生长着温暖的故事。正如居民们所说:“社区好了,日子才能越过越有盼头!”(通讯员 张建英)

责任编辑:王菲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