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为一辆萝卜快跑无人驾驶汽车行驶在道路上。
受访者提供
保障物流的四足巡检机器人、碳纤维材料的低空飞行汽车、电池包打造的能源数字货币、能送快递的无人机……7月1日至3日,以“新质生产力 交通新动力”为主题的第十七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上,各式交通“黑科技”亮相。走进场馆,迈向街头,笔者寻着交通发展的点点足迹,体验无人驾驶汽车的“聪明”运行,了解高速路充电桩的“减碳密码”,感受安全引航入港的智能服务……
无人车的“聪明大脑”
“你好萝卜,请开始行车。”在北京亦庄街头,笔者通过一句语音指令,唤醒了一辆第六代萝卜快跑无人车。
全员系好安全带后,车辆方可起步;座椅按摩、智能空调等功能随叫随应,无需手动操作;遇到红灯、行人,汽车会缓停,无急刹车,无急加速,稳得像一名老司机。
这份“安全感”,源自第六代萝卜快跑高度集成的智能系统:车身搭载4颗激光雷达以及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感知系统,配合高精地图,实现360度无死角感知,灵活应对城市复杂路况。
“不仅如此,我们依托‘Apollo ADFM大模型+硬件+安全架构’,叠加10重安全冗余机制,为安全出行提供保障。”百度自动驾驶基础模型部高级经理董芳芳向笔者介绍。
聪明的车,还需跑在“智慧的路”上。走进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我们可以看到,“车、路、云、网、图”一体化智慧建设正在北京亦庄同步推进。
“别看它是‘路边的’,作用可不小。”说到路侧部署的感知系统,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的工作人员说,“它能实时捕捉交通动态,经5G蜂窝网络传输至车端。如果有行人突然横穿马路,经它提醒,无人车便会自动减速避让,极大降低‘鬼探头’带来的风险。”
配合车、路协同建设,一张600平方公里的多模态融合网络正在亦庄铺开,应用于自动驾驶乘用车、无人接驳、无人清扫等多场景,借助新质生产力,释放城市交通运行新活力。
充电桩的“减碳密码”
“开始充电”,伴随着显示屏上的数字快速跳动,笔者眼前,约莫一人高的充电桩缓缓启动。第十七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云南交投展区内,聚集了不少海内外观展者。
“这是我们创新研发的高效全液冷超充桩。”云南交投集团经营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勇介绍,“以前高速公路上的充电桩主要依靠接入电网供电,现在我们在服务区综合楼屋顶、光伏车棚等开展分布式光伏建设,作为充电桩的供电来源。”
光伏发电是充电桩“绿色足迹”的第一步,通过部署边缘网关,结合综合能源管理平台,充电桩支持直流微网、电池母线、光伏多源输入,在本地形成微电网。既保证绿色低碳,又能缓解用户在高速路上的充电焦虑。
“充电桩的充电效率与稳定性,能不能满足高速公路上的用户需求?”听完赵勇的介绍,专门来参加此次会展的马来西亚外商说出了不少观展者心中的疑问。
“完全没问题!这款充电桩5分钟就能补能200公里,喝杯水、吃碗面的工夫就能充好电。”赵勇自信地说。不仅充得快,充电桩通过监控平台远程诊断故障,提升运维效率,实现智能节能管理,每一次能源流动都能留下一串清晰可查的“碳足迹”。
目前,云南首批“光储充”一体化示范站,预计年均减少碳排放2806.44吨。未来,这项技术计划走出国门,向南亚、东南亚辐射,和展馆内京东的VAN无人轻卡、广汽的碳纤维飞行汽车一同,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成为中国交通发展的一张“绿色名片”。
引航人的“智慧守护”
“嘟——”随着一声低沉的汽笛响起,引航艇缓缓靠近货轮左舷。几分钟后,引航梯放稳,引航员张法开始爬梯登船。脚下,四层楼高的引航长梯摇晃。“风平浪静时还好,要是遇到大风天气,每走一步,脚下都是未知。”张法说。
“引航,是港口生产链条的第一环节。”青岛引航站副站长、高级引航员说。根据国际惯例,外籍船舶进入中国港口,必须接受中国引航员的引航,这一制度既保障了船舶航行安全,更是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在青岛港这片连接世界的蓝色港湾,每当有船舶进出港,像张法这样的引航员需要第一个登船、最后一个离船,由此也被誉为“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截至2025年6月,全国有2505人从事这一工作。
走进青岛引航站科技创新中心,一块电子雷达大屏实时显示着港口船舶的动态轨迹。数据流、雷达波、AIS信息汇聚,织就一张守护青岛港的安全网。小物标雷达系统实现了全面捕捉海面漂浮物标,低能见度航道监控系统保障着恶劣天气条件下监控视频成像……
青岛引航站的智慧引航服务平台提高了引航员决策的精准度,提升了港口的通航效率和安全。航迹即疆界,新时代的引航人正用“硬核”实力为交通强国写下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