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陈浩轩)近日,汉江之畔的紫阳县瓦庙镇洙溪河畔的鱼塘边热闹非凡。养殖户孙久材正麻利地收网,银鳞闪烁的鲈鱼、体型修长的鸭嘴鲟在网中跃动,溅起的水花映着他眼角的笑意。“这网鸭嘴鲟平均重3斤多,按去年25元一斤算,单条就能卖70多元!”他掰着指头算起增收账,“今年池塘扩到15亩,光这一项就能多赚50多万。”在瓦庙镇,这条跃动的生态鱼,正带着乡亲们蹚出一条“水里掘金、岸上致富”的共富路。
一汪富硒水,养出“生态金”。瓦庙镇的水产养殖,赢在“天生丽质”。洙溪河穿镇而过,流域内水质清澈甘洌,且富含硒元素——这种被誉为“生命的火种”的微量元素,让这里的水产品自带“健康光环”。2018年,孙久材看中这片好水,投资1600万元在堰塘村建起养殖场,从南方引进鸭嘴鲟苗种试养。“刚开始心里没底,就怕娇贵的鱼苗不适应。”他回忆道,没想到富硒水成了“天然营养液”,鸭嘴鲟成活率高达90%,肉质比原产地更细嫩。
如今,孙久材的养殖场已从单一品种扩展到鲟鱼、鲈鱼、鲤鱼、草鱼“四大家鱼”,15亩鱼塘年产鲜鱼超15万斤。“鲈鱼清蒸最鲜,鲟鱼做鱼子酱是珍品,连鱼鳞都能加工成保健品。”他指着分拣台上的渔获介绍,这些富硒水养出来的水产品,不仅占据安康本地市场,还通过冷链车远销重庆、西安、山东,成了餐桌上的“抢手货”。
一串产业链,织密“共富网”。在瓦庙镇,生态鱼的价值不止于“卖鱼钱”。镇政府创新推出“一水带多业”循环模式,让水产养殖与周边产业形成“闭环协作”:养殖场的尾水经处理后,用来灌溉中药材基地和富硒猕猴桃园,而农作物秸秆又能加工成鱼饲料,实现“废料变资源、循环促增收”。
“这套模式让饲料成本降了近30%,中药材优质品率反倒提升15%。”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杨林算了一笔协同账:堰塘村的15亩水产养殖场,带动周边发展天麻、厚朴等中药材500余亩,培育千亩猕猴桃采摘园1个,还催生了1家“全鱼宴”农家乐。养殖户除了卖鱼收入,还能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获得多重收益。堰塘村脱贫户李翠芳在养殖场负责鱼苗分拣,每月工资3000元,“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年底还能拿村集体分红,日子踏实得很。”
数据显示,目前瓦庙镇水产养殖总量达40万尾,年预计产量超15万吨,产值突破400万元。一条从“水里”到“岸上”、从“养殖”到“加工”再到“文旅”的完整产业链,正让越来越多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一幅新蓝图,唱响“协作曲”。“做好特色养殖‘水文章’,还要掀起群众增收致富‘浪’。”瓦庙镇负责人介绍,依托洙溪河生态优势,当地正规划建设“洙溪河产业经济带”,将水产养殖与茶旅、康养等业态深度融合。
“下一步,我们要引进更多优质品种,建标准化养殖基地,还要打造‘瓦庙富硒鱼’品牌。”孙久材的规划里,既有扩大养殖规模的“硬指标”,也有发展“垂钓+餐饮”的软服务。而镇政府的蓝图更清晰:强化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保障,推动水产养殖与中药材、猕猴桃等特优产业协同发展,让“一条鱼”带动一片产业,让“一汪水”滋养一方百姓。
夕阳下,洙溪河波光粼粼,岸边的鱼塘与远处的茶园、果园相映成趣。这条流淌千年的河流,正以生态为笔、产业为墨,在瓦庙镇的大地上描绘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画卷——一条“生态鱼”,正游向更广阔的共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