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富县广家寨村:糯玉米成了村民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2025-08-28 09:37:17 来源:西北在线

8月26日,天气渐凉,陕西富县张村驿镇广家寨村的千亩良田里,回荡着村民们丰收时的欢声笑语。农业种植区、设施农业养殖区、生产服务配套区、农业农产品综合加工区产能“拉满”,村民们穿上长衫、戴起手套穿梭在糯玉米地里,一眨眼就掰满了一箩筐新鲜玉米,然后小心地倾倒在轰鸣着的农机上。

img1

为了抢抓农时,村民冯发财驾驶的农机从早到晚就没熄火过。看着手中颗粒饱满的糯玉米棒子,冯发财满脸自豪:“你瞅瞅,这比我们刚开始种的时候瓷实多了,现在一亩地大概能卖5000到6000元。”谈及此事,让他回想起了九十年代的辉煌:“那时候我们村和县上种子公司合作,玉米是种多少收多少,好多人靠着种玉米盖新房、娶媳妇。后来合作没了,年轻人也就出去打工了,如今村里的常住人口勉强能有一半吧,都是些我们这样的老头老太太。”冯老铿锵的话语里透着些许寂寥。

广家寨村耕地总面积1133亩,总人口160户522人,常住人口80户280人,人均耕地面积大,但劳动力多以中老年人为主。如何找到一个既能发挥土地优势,又无需重劳力的产业,一直是村“两委”的心头大事。他们曾尝试过苍术、油桃、韭菜种植,甚至还试过种桑养蚕,但或因技术门槛,或因市场波动,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

转机发生在2022年。张村驿镇在统筹考虑各村产业发展时,结合广家寨村实际情况,将目标指向了看似普通却潜力巨大的糯玉米。“咱村老一辈都有种玉米的经验,上手快;种玉米不像种水果那么娇贵,需要的劳力少;最关键的是,糯玉米市场前景好,产出率也高,能保证大家的收入。”时任张村驿镇镇长的吉红星道出了选择糯玉米产业的原因。从最初的40亩试验田,到如今100亩的规模产业,广家寨村的糯玉米产业发展愈加稳当。

不仅如此,广家寨村的糯玉米种植模式里还藏着生态农业的大学问。当地村民分批种植白、花、黑三色糯玉米,并严格实行分片隔离种植。“可别小看这点,不同颜色的玉米很容易串粉,特别是和老玉米串粉后,品种就不纯了,口感会变差。分开种,能保证每一颗玉米都品质纯正,还能让它们的种植和采收期自然错开,避免了用工紧张。”冯发财指着田埂解释道,这一个“小动作”巧妙地规避了村里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少的核心难题。

更值得一提的是,每年8月至10月最后一茬玉米采收后,土地并不会被闲置,村民们会种上菜籽、小麦等作物。“种这些作物不光是增收,它们的秸秆翻进地里,就是最好的绿肥。”这种“玉米-粮油菜”的轮作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更形成了“种植+养地”的生态循环,让土地越种越肥,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img2

谈起糯玉米种植,冯发财可是“老把式”了:“种地就是看天吃饭,但也有规律。雨水少了虫子就少,玉米长得好,但人得累点去浇地;雨水多了省了浇地的功夫,但虫子多,得勤看着。”在他看来,事在人为,管理比天时更重要。

糯玉米的采收是决定品质和价格的关键,冯老告诉我们:采摘要掐准“七八分熟”这个点,早一点儿,颗粒不够饱满;晚一点儿,口感就柴了,卖不上价。采收时,冯发财也总不厌其烦地嘱咐村民:“大家都仔细点,可不敢遗落了,这都是钱啊。”

过去,农民最怕两件事:天灾和滞销。如今,在衔接资金的支持下,广家寨村建起了自己的糯玉米加工厂,清洗、塑封、蒸制、冷藏……一条现代化的生产线让糯玉米从“论斤卖”走向了“论根卖”。

“有了加工厂,玉米品质和储存时间都得到了巨大提升。”广家寨村村党支部书记梁明军说,“我们现在有了自己的品牌‘驿镇园’,有了商标,产品就能进商超,也能在线上线下统一售卖。现在不光是零售,很多火锅店、串串店都和我们直接合作,从市场反馈来看,可以说是供不应求。”就连那些品相稍差的玉米,也会被送入加工厂打成玉米糁出售,实现了产品的全价值利用,避免了浪费,增加了收益。

如今,小小的糯玉米,已成为广家寨村实实在在的“致富金钥匙”。糯玉米收效显著,大家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干劲更猛,连带着村集体经济都“悄悄”破了10万元大关。这颗融合了传统智慧与现代产业管理的“三色金镶玉”,正带领广家寨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蹚出一条越来越宽的康庄大道。(通讯员 吴龙迪)

 

责任编辑:王菲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