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咸阳市渭城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聚焦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全心理双重目标,创新推出“三三二一”身心共育模式,系统构建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生态,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健康根基。
三措并举,构建全天候运动保障体系
渭城区以“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为硬指标,通过“课程打底、活动提质、服务延伸”三大举措,全面夯实学生身体素质基础。
课程打底,保障体育教学“基本盘”。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行“5节体育课时”模式,针对不同学段精准设计:小学1-2年级实行“4+1”模式,将团队游戏融入课堂,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规则意识;3-6年级及初中采用“3+1+1”模式,通过体能课锤炼意志,特色课程提升抗压与沟通能力;高中阶段增设“运动心理学”内容,实现身心知识同步传授。目前,全区学校体育课程开设率已达100%。
活动提质,激活课间“活力源”。严格落实“15分钟课间+30分钟大课间”制度,通过在校园设置开放式体育器材柜、游戏地标等方式,实现“器材随手可取、活动随处可开展”。各校定期组织“最美大课间”展评,持续提升课间体育活动质量。
服务延伸,拓展课后“运动新空间”。将社团活动与课后服务深度融合,全区共成立足球、羽毛球、游泳、太极拳等体育类社团260余个,每周参与学生近3万人次,覆盖超过75%的学生,有效助力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社团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更通过团队训练增强协作意识、磨练意志、释放压力,与课堂体育和大课间活动形成有效互补。
三级联动,打造体教融合赛事生态
渭城区构建起“班级—校内—区级”三级体育竞赛体系,大力推动体教深度融合。围绕“律动青春·活力校园”主题,实施“一月一主题”体育活动计划,涵盖校园体操、“三大球”联赛、春秋季运动会、跳绳及越野比赛等,形成“月月有活动、校校有特色、班班有队伍、人人有项目”的生动局面。
近两年来,渭城区在省、市级“三大球”等体育赛事中表现突出,参赛队伍与获奖数量均位居全市前列,共获得省级奖项10个、市级18个,校园体育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二维监测,建立科学健康评价机制
渭城区创新构建“体质+视力”二维健康监测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现“监测—分析—干预—反馈”闭环管理。各校依据监测结果精准施策,果子市小学针对学生肺活量偏低的状况,创新开展课间“吹气球”比赛,有效提升学生肺功能。
视力健康管理方面,严格执行每年2次视力筛查,建立“一生一表”视力档案和“一校一案”干预方案。全区推进教室照明改造、可升降课桌椅更换,落实每日2次眼保健操和座位动态调整等刚性要求,并广泛开展“护眼主题教育周”“近视防控讲座”等活动,学生近视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体质合格率与优秀率稳步提升。
一体保障,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渭城区以“一体化”思维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全区学校实现心理健康课程全覆盖,每两周一课时,纳入地方与校本课程体系。
每年对小学高年级及以上学生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建立“一生一册”心理档案,对需关注学生实行“一生一策”个性化辅导。中学各班均配备2名心理委员,完善“学校—年级—班级—个人”四级预警机制,并与医疗机构协作建立学生心理就医绿色通道。
目前,渭城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率达100%,教师全员参与心育工作,心理健康专题活动覆盖每一所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超90%,整体心理素养显著提升。
下一步,渭城区将继续深化“三三二一”健康促进模式,进一步完善课程、赛事与监测协同机制推动“健康第一”理念深度融合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进教育强区、健康渭城建设持续贡献力量。(赵兵驰 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