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西农学子走进香河:以民为本,以政为刃,政府助力下的企业诞生记

2025-09-15 14:36:44 来源:西北在线

平利县广佛镇香河村位于陕西南部,其依托富硒资源,大力发展茶产业,形成了以“安康秦汉古茶”为龙头,集红茶、绿茶生产和林下经济于一体的“1+3”发展模式。该村通过建设标准化茶园、升级加工生产线,并创新“支部+企业+农户”机制,有效带动了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年收益突破50万元,茶企带动300余户种植户,采茶日人均收入超150元。同时,香河村积极探索茶旅融合,延伸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赴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调研团前往该典范地区探索其产业路线,开启了为期5天的调研。

把握历史足迹,创造产业缺口

调研团在秦汉古茶总公司,映入眼帘的是一整个房间的产品展示,从企业起家售卖的红茶到现在新研发的秦汉古茶,排放整齐,是产品展览,也代表了一段企业发展史。调研团于茶桌前与负责人交谈,交流过程中,队员分别对金陕红红茶和秦汉古茶两种茶叶进行了品尝。

dachshund

队员们得知,企业负责人来自于福建,来到平利后,发现了该地良好的种茶土地,但是还没有相关的带头企业进行开拓,为了抓住这一机会,便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进行投资。获悉,在企业初期,工厂建址选取为一大难题,平利当地为南水北调重要枢纽,很多大型工厂都无法在此建设,最终在广佛镇政府的助力下才有了现在公司企业的雏形。政府敢出头,企业才有底气去发展市场。目前政府控股10%,企业控股90%,给予企业足够的自由,才能为当地带来更高的经济价值。

“秦汉古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我们只有把握好历史底蕴,打出市场缺口,才能将平利富硒茶推出市场,带领居民奔小康。”公司元老陈总说道。为了让秦汉古茶有着与众不同的市场标签公司收集资料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论证其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茶”;为了追寻茶叶的高质量,无论是从原材料还是制作工艺,都是运用最专业的手段进行种植,采摘与制作。只为了让世界能够看见这一方小世界产出的好茶。

dachshund

金陕红公司,不单单是一家产品制作公司,在市场营销方面也有着专业的见解,公司以酒为例,介绍了营销策略,茶叶与酒相似,品牌力度占了很大一方面,说到酒,会想到“茅台”;说到绿茶,会想到“西湖龙井”。很难让消费者在这些老品牌的市场中选取新产品使用,土话来讲“不上档次”。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公司给茶叶贴上自制茶的标签,给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以此让更多的人去选择尝试。

此外,调研团还了解到,金陕红公司非常注重与当地农户的合作,确保茶叶的原材料质量,同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公司与农户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供应链关系,确保了茶叶的品质和供应的稳定性,同时也保障了农户的经济利益。

金陕红公司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政府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资源,结合现代营销手段,推动地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品牌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秦汉古茶有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茶叶品牌,为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注文化发展,建立食安意识

调研团在了解公司文化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当地文化传播和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队员们前往香河村村委会与当地村委取得联系,在村委会时,队员们发现这里的二楼,安排一间小小的教室,孩子们正在里面学习,绘画,回村的大学生正在这里充当着育儿老师,当地家长文化水平低,对于孩子的辅导工作一窍不通,于是就由政府牵头建立了这个临时育儿所,让学有所成的大学生们反哺于家乡,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书架上摆满了基层工作者们从各地搜集来的书籍,页脚有微微的褶皱,但保管完善、干净整洁。

dachshund

通过与当地村委会成员的交谈与前期的背景调查,最终确定以食品安全和茶文化渲染两方面为主题,制作了四大模块的调研问卷。同时,考虑到平利县位于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处,香河村则是典型的秦巴山区村落。为了适应村民的文化水平和阅读习惯,在出发前,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花了大量精力反复打磨调研问卷。

一份好的问卷是获取有效数据的关键。设计时要遵循针对性、简洁性、逻辑性的原则,力求问题明确具体,避免歧义和误解,并且简短明了,避免过长或过难的问题。最终印制的问卷,字号更大,行间距更宽,方便视力可能不好的村民阅读。

抵达香河村后,队员发现实际情况比预想更复杂。村中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很多人对纸质问卷感到陌生甚至畏难。在面对困难时,调研团及时调整了策略,决定全部采用“一对一”面对面访问代填的方式进行。队员们带着真诚的笑容,用拉家常的方式开启对话:“伯伯,吃了没?”“现在天一天比一天热,饭不好做啊。”“平时买菜在哪儿买啊?”逐渐引入正题,耐心讲解题目,确保他们真正理解问题后再选择答案。这种方式虽然耗时,但效果显著。

dachshund

一日奔波下来,最终回收了数十份有效问卷。经过整理,发现结果显示,受访者以中青年为主,学历偏低,食品购买依赖线下渠道且重视价格、保质期,多数关注食品安全但维权能力弱,本地特色食品存在品牌知名度低等推广问题。这些沉甸甸的一手数据,不仅为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更清晰地指出了未来科普宣传需要着力加强的方向。

夕阳为香河村的屋顶镀上金边时,调研本上的字迹已浸透着汗水与温度。那些被放大的问卷字号、耐心重复的乡音问答,还有临时育儿所里孩子们的笑声,共同勾勒出乡村调研最生动的模样——它从来不是冰冷的数据采集,而是用真诚敲开每扇心门的过程。当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答案汇聚成册,西农学子不仅了解了食品安全科普的短板、品牌建设的路径,更读懂了乡村对发展的渴望。这份收获,会成为照亮未来工作的光,让知识传播更贴近土地,让乡村振兴更扎根民心,也会带着这份来自秦巴山区的启示,继续在实践中生长。(通讯员 邱瑞洋 曹祥亨)

责任编辑:王菲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