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吉万全在田间工作。
图②:昝林森(左一)带领团队在陕西省农牧良种场(国家秦川牛保种场)指导肉牛繁育工作。
以上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图③:近日,康振生(右一)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南窑锈病试验站开展科学试验。
张 妮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如何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怎样树起科技兴农标杆?本报记者近日赴实地进行了探访调研。
——编 者
地处关中平原腹地的杨凌示范区,在我国农业科研版图中分量很重——
拥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等科教单位,汇聚10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000多名农科教人才……
赵洪璋、朱显谟、山仑、李振声、李振岐、虞宏正、康振生、张涌、康绍忠、李佩成……28位两院院士曾在这里扎根。
“碧蚂1号”“小偃6号”“陕油8号”“陕单609”、秦冠苹果、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全景图谱……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农业科技成果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从只有4平方公里的小镇,到全域135平方公里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动力何来?
行走在杨凌创新一线,我们找寻答案。
爱农本色
把科技成果“种”在田间地头
“瞧,这是我们培育的‘西农511’。”西农教授吉万全办公室里,堆满小麦材料和种子。
“西农511”,丰年不掉队、灾年有优势。10多年前,吉万全了解到农民的苦恼,决心培育这一特性品种:“种麦子,不能指望年年好天气,碰上干旱、烂场雨,产量也得稳得住。”
选种、杂交、观察、收麦……白天察麦情、晚上整数据,历经10多年攻关,吉万全团队选育出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西农511”。2018年通过国家审定以来,在黄淮麦区累计推广超过4000万亩,深受农民欢迎。
吉万全团队在小麦育种领域深耕多年。早在1956年,他的老师李振声院士主动请缨来到杨凌,一干就是23年,带领团队创新性地利用小麦与长穗偃麦草进行远缘杂交,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小偃6号”。以此为骨干亲本,衍生出小麦品种达80多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
在隔壁实验室,记者遇到正在挖掘小麦性状基因的李停栋。2021年博士毕业后,李停栋加入吉万全团队,从事分子育种工作。由于经常下地,他成了开收割机、播种机的行家里手,也更加明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从小麦、玉米育种,到苹果、猕猴桃等经济作物栽培,再到牛羊繁育,服务农业需求,杨凌的科技成果,个个“种”在田间地头。
常年待在白水苹果试验站,西农教授赵政阳的皮肤晒得黝黑。一见面,他便告诉记者,团队培育的“瑞阳”“瑞雪”“瑞香红”(以下简称“三瑞”),全国推广面积已超过100万亩。
20年前,为了改变陕西省白水县许多果农对种苹果没信心的局面,赵政阳和同事们租了三间民房,扎根白水,创建全国首个苹果专业试验示范站,也开始了培育优质苹果新品种的攻坚之路。
2006年,赵政阳提出乔化郁闭园“间伐改形”技术,在白水示范推广,起初引来不少质疑。赵政阳动员林皋镇可仙村的果农曹谢虎:“先试验改造一亩地,这块地损失多少,我给你补多少。”
赵政阳的真诚打动了曹谢虎。当年秋季收获时,由于果树减少,曹谢虎家试种的这亩地产量下降,但商品质量却大大提高,收入不降反升,一下子为技术推广树立了样板。
“对农民要有真感情,要和他们做朋友,去真正帮助他们。”住在农民家,赵政阳团队一个村一个村培训。如今,白水超八成人口吃上了“苹果饭”。丰收时节,果农来西农给赵政阳送来苹果表达感谢。
眼下,赵政阳团队还在甘肃庆阳、陕西绥德创建了试验示范站,推广白水经验。“农民种‘三瑞’致富,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褒奖。”赵政阳说。
在杨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深信“搞育种离不开土地和农民”,90岁高龄的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研究员赵瑜,依然奔忙在陕西省扶风县豆村农场育种一线;投身旱作农业五十余载,西农研究员李立科以陕西省合阳县甘井镇试验站为家,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王军说:“老一辈农业专家扎根杨凌、为农耕耘,留下的精神遗产,铸就了杨凌创新发展的底色。”
目前,每年有上万名西农学生在各地试验站开展实习、科研,传承和发扬知农爱农的传统。
追求卓越
从“窑洞”走向学科前沿
许多人对我们说:“到西农,必须看看这个‘窑洞’。”
“窑洞”其实是东南窑锈病试验站,在西农北校区五台山东南脚下,曾是教师宿舍。“必须看看”,缘于“窑洞”走出过李振岐、康振生两位院士,是研究小麦条锈病的“风水宝地”。
跟着西农教授詹刚明,步入“窑洞”口,阵阵凉风从洞中吹来。“窑洞”高约1.8米,勉强可容两人并行。地道两侧,一孔孔小窑洞被改造成低温实验室,灯光下,各种形态的小麦在这里生长。
条锈病,小麦的“癌症”,我国一类农作物病害。“锈病病菌在10到20摄氏度的小麦活体上生长,这里冬暖夏凉,很适合病菌繁殖生长。”詹刚明说。
东南窑展室,一张张照片,记录着科研人员攻坚条锈病的岁月。
借助这个特殊的实验室,20世纪80年代初期,李振岐团队找到了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的原因,并提出控制对策,挽回大量损失。
师从李振岐,从硕士阶段开始,康振生便以“窑洞”为家,寻找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控制的突破口。30多年奋力攻关,他带领团队成功揭示小麦条锈病疯狂变异的“谜团”。研发的“铲、遮、喷”三字法,成了防控小麦条锈病的“要诀”。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保持甘于吃苦的品质,涵养出追求卓越的精神。
18年接续求索,2022年,康振生的学生王晓杰在《细胞》刊文,首次发现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的“真凶”。他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提出小麦不易遭受条锈菌侵染的方法,开辟抗病小麦育种新途径。
“窑洞”也在“进化”。“改造成现代化智能温室后,这里30个玻璃温室里,做着不同的课题。”詹刚明难掩自豪,“专注条锈病一件事,许多科研人员从‘窑洞’走向学科前沿。”
一边沟壑纵横,一边植被葱葱。西农水土保持研究所人工模拟降雨大厅内,科研人员通过液压变坡实验槽,研究植被覆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西农水保所,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扎根杨凌已近70年。“我们自嘲专业又‘水’又‘土’,但实际上水土保持研究含金量很高。”该所副所长王飞说,“吃不了苦,不下笨功夫,缺少综合思维,就很难做出有价值的成果。”
考察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朱显谟院士提出了“28字方略”,已经成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国土整治主要依据;分析限制黄土丘陵区作物产量主要因素,山仑院士提出“是肥不是水”等新论点,在宁夏固原等地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山仑、唐克丽等老一辈专家退休后依然关注行业前沿。他们经常给所里打电话,提醒我们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组织开展前沿研究。”王飞说。
锤炼创新自觉,自然会收获行业的肯定。
受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委托,李锐研究员组织中外科学家,绘制首张定量分析的“全球土壤侵蚀制图”。今年初,研究团队已经提交了技术手册,数据整理和分析有序开展。
形成合力
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高质量科技供给
在陕西秦川牛业有限公司牧场,为了采集血样用于芯片检测,西农副研究员成功忙了一整天。今年7月,成功所在团队研发出“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实现肉牛分子育种的重大突破。
“有了自主芯片后,选种时间可从3至5年缩短到3个月以内,支撑地方黄牛品种保护、定向选育和高效利用。”成功说。
为何能打破垄断?“既靠团队长期攻关,也离不开杨凌示范区的支持。”西农牛业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细说原委,地处杨凌的秦川牛业、秦宝牛业等公司肉牛繁育基地规模较大,积累的表型数据、基因等位点信息丰富,杨凌示范区提供专项研发资金,两者优势互补,助力研发跑出“加速度”。
区校融合是杨凌创新发展的特点,也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驱动力。昝林森说:“团队老师到企业担任技术负责人,将课题研究带进企业一线;企业科研人员担任学校研究生校外导师,传授一线经验,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走进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分子设计育种实验室,不同的蔬菜实验间紧密相连。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李萍介绍:“我们与高校联合组建种业创新中心,和科研机构共建育种共享平台,油菜杂交研究探索出的小孢子培养技术从油菜延伸到辣椒、甘蓝、小青菜,育种期限缩短约2/3。”
在杨凌,当地人说,高校与示范区,如同茶与水。好水激活好茶,好茶升华好水。
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栽培展示区里,园区负责人高志雄介绍,从品种培优、栽培管理到果园生态、保鲜即食,几乎每个环节都有科研人员保驾护航。
园区种植的是西农教授刘占德团队选育的新品种。解决猕猴桃难以“即食”痛点,2023年企业与西农专家联合攻关,研发出增氧控温预熟库。果肉纤维软化,可即食,口感好,保鲜期可达15天,还便于运输售卖。
2024年底,杨凌以“企业+团队+基地”形式,组建10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体,布局建设50个成果转化或示范推广基地,区校企协同发展,缩短技术到市场的距离。
改革是点燃科技创新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今年7月,“中国杨凌农创汇”全面启动建设。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局局长薛海兵畅谈愿景:打通从研发、中试验证到孵化加速、产业应用全链条,搭建“农创T台”,让科创成果走上产业“C位”。
从1997年成立杨凌示范区,进一步优化配置杨凌的科技和教育资源,到2009年杨凌示范区先行先试,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先进经营模式,杨凌始终走在改革前列。王军表示:“未来,杨凌还将担起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撑旱区农业发展的重任,仍需向改革要动力。”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高质量科技供给是关键。
西农北校区西侧,未来农业研究院建设正酣。旱区作物生物育种研究中心、化学与合成生物学两个科研综合体已经建成,今年底就将启用。“适应农业发展趋势,未来农业研究院将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支撑杨凌建设成为世界旱区农业教育中心、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西农未来农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郁飞展望。
前不久,西农成立全国农林高校首个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打造“农业+智能”的创新引擎。“依托未来农业研究院,我们还将持续优化专业布局,促进学科设置与产业需求相融合。”西农副校长房玉林说。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杨凌将持续前行。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3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