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神木市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持续引进优良品种,加快肉牛集群发展,助推肉牛产业增量提升。其中,神木市恒农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产业链布局与多元化的“联农带农”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肉牛规模化养殖,不仅夯实了产业基础,更成功将周边农户嵌入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企业增效、农户增收的产业振兴之路。
标准化养殖,铸就高品质牛肉基石
走进位于尔林兔镇庙壕村的神木市恒农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肉牛养殖基地,标准化的牛棚整齐排列,饲养员正驾驶着自动化投料车进行饲喂。一头头体型健壮、毛色光亮的西门塔尔牛正悠闲地进食。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已建成占地220余亩、拥有36座标准化牛棚的现代化养殖场,通过规模化养殖、精细化管理、科学化饲养,发展西门塔尔肉牛养殖产业,目前,共存栏牛3500多头。“我们精选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的西门塔尔牛,同时,每年从周边农户家购买牛犊,并实施精细化管控,为市场输送健康安全的牛肉产品。”该公司总经理赵玉军说。
公司技术员李小平介绍,通过实时监测肉牛生长情况,科学调配饲料、定期消毒、严格防疫等措施,确保每一头牛健康茁壮成长。平均每年为市场输送2000多头健康安全的肉牛。
生态循环+品牌赋能,打通高端市场“任督二脉”
在扩张养殖规模的同时,恒农公司探索出“秸秆饲料化、牛粪肥料化”的绿色循环养殖模式,公司在周边村组流转土地1800多亩种植玉米和饲草,既解决了饲料来源,降低了成本,又实现了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形成了环保可持续的产业闭环。
这份对品质的坚守,为“恒农牛肉”铸就了闪亮的“金字招牌”。公司曾作为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和残特奥会的牛肉供应商,其产品经历了最严格的检测,实现了100%合格。过硬的质量让恒农牛肉声名大噪,成为广东、香港等地市场的“抢手货”,并与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25年,养殖场共出栏肉牛2400多头,实现销售额5000余万元。”赵玉军介绍。
正在养殖场精心挑选肉牛的采购商张志忠表示,神木恒农的肉牛品质非常稳定,在南方市场特别受欢迎,此次他一次性采购了90头。
“联农带农”共生共富,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在做大做强自身的同时,神木市恒农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始终牢记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将“带动农户共同富裕”作为核心使命。通过“神木市恒农肉牛养殖协会”和“产业化联合体”等平台,构建了紧密地联农带农机制,通过良种推广、饲草订单种植、犊牛回收等方式,将周边农户紧密地嵌入到肉牛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公司每年从周边农户家中购买牛犊和肉牛,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彻底解决了农户‘不会养、怕卖难’的后顾之忧。与农户签订青贮玉米等饲草料种植协议,既保障了公司优质饲草的供应,又将传统的粮食种植转化为高效益的饲料种植,实现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赵玉军介绍,这种“联农带农”模式有效降低了农户独自发展养殖业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拓宽了他们的增收渠道。目前,公司已通过基地示范、土地托管、科技服务等方式,间接带动周边600余户农户,实现户均年增收5000元,真正做到了“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
对于未来的发展,赵玉军信心满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产业链建设,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参与进来,共同打造具有神木地域特色的肉牛品牌。同时,我们正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希望不久后能与东南亚国家达成合作,让我们的优质肉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该公司的成功实践,是神木市肉牛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在神木,像恒农公司一样的肉牛养殖企业还有很多,通过“公司+农户”的创新模式,以“一头牛”为媒介,串起了一条完整产业链,也连起了企业与农户共同发展的心,为神木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白焕霞 温子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