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山阳:以检察之力 守护生态之美

2025-10-20 09:18:38 来源:西北在线

巍巍秦岭,中华民族的祖脉与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以其绵延千里的雄浑身躯,深情守护着两岸百姓的安康福祉。地处秦岭腹地的山阳县,尽得这一方灵秀的滋养。近年来,山阳县人民检察院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自觉扛起新时代法律监督的政治责任与法治责任,以“检察蓝”的忠诚履职,坚决守护“生态绿”的底色,于青山绿水间谱写了司法护航生态环境的生动篇章。

聚焦古树保护 让秦岭青山长在

近日,陕西省山阳县人民检察院联合检察官助理、公益诉讼志愿者、人民监督员对此前办理的古树名木保护专项公益诉讼案件开展“回头看”,持续确保公益监督效果。

在秦岭深处,山阳县葛条村曾有一株屹立三千年的野生红豆杉。然而去年春天,这棵活化石却伤痕累累——枝条被砍、铁丝缠身、根系受缚,周边施工更让它岌岌可危。

“古树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秦岭生态的基石!”接到志愿者反映后,该县检察院迅速行动。办案检察官立即启动调查,召集相关部门召开听证会,通过精准制发检察建议,推动15万元修复资金迅速到位。

如今再访葛条村,新修的防护栏温柔环抱着古树,专业养护人员定期巡查,曾经的伤痕正被岁月抚平。这片土地也被正式设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点,成为生态守护的鲜活注脚。

案件办结并非终点,后续保护更为关键。山阳县检察院联合法院、公安、林业等部门牵头制定《秦岭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协议》,以此为契机,全市检察机关联合林业部门开展古树名木保护专项行动,推动40.82万株古树名木完成“身份登记”,为每一株古树挂上“护身符”。

从一株千年红豆杉的获救,到四十万株古树的全面保护,这场由检察机关主导的生态守护行动,正让秦岭的每一片绿色记忆得以延续,为绿水青山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

防治水源污染 保绿水长流不息

“最后30米打通了,生活污水全部进管网,金钱河不会再被污染!”2024年春,山阳县南宽坪镇政府工作人员向检察院打来电话。这个消息,标志着一场持续两个月的治污行动取得关键胜利。

金钱河是汉江支流,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某日,山阳检察院接到志愿者线索:南宽坪镇有排污口长期向金钱河直排污水。检察官立即出动,在现场看到污水正从河岸排污口不断涌出,直接汇入河中。

“臭味大得不敢开窗。”“以前河水清可见鱼,现在鱼都死了。”沿岸居民诉苦道。

经查,问题根源在于排污管道与市政管网之间“断连”了30米。由于河道地势低、施工难度大,这短短的30米一直未能接通,导致生活污水直排入河。

随后,该县检察院迅速召集生态环境、住建、水利等多部门召开磋商会,发出检察建议,要求两个月内完成整改,恢复水域生态。

镇政府立即行动,全面摸排污水管网,同步清理河道垃圾,全力攻坚这“最后30米”。两个月后,检察官重返现场,昔日黑臭的水坑已被碧绿青草取代,新建管道将污水顺利输往处理厂,河水重归清澈。

正是从这个案件入手,该县检察院依托“河长+检察长”机制,推动全县系统性治理——摸排并解决5个乡镇管网未全接入问题,升级改造7座老旧污水处理厂,以法治力量守护一泓清水北送,筑牢水源涵养区的生态屏障。

发挥检察职能 护人民安居乐业

四月的山阳,春意正浓。县政府广场上,一场以“守护秦岭绿水青山”为主题的线下宣传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这已是山阳县人民检察院连续第四年在此举办“秦岭生态卫士行动日”活动。

近年来,山阳检察院聚焦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加大办案力度,共办理污染环境、非法采矿、非法捕捞水产品等涉环境资源类案件35件,制发生态环境保护类检察建议30余件,以法治利剑守护绿水青山。先后推动出台的《秦岭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协议》《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办法》等文件,为生态保护构筑起坚实的制度屏障。

创新实践,更显司法温度。该院联合县林业局建立商洛市首个“公益碳汇林暨生态修复基地”,在板岩镇精心打造“秦岭野生兰花保护基地”,积极探索“以劳代偿”这一恢复性司法新模式,通过出台的《山阳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民事公益诉讼中开展劳务代偿的暂行办法(试行)》,将惩处违法犯罪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积极引导涉案人员通过补植复绿、劳务代偿等方式履行修复责任,让昔日的生态“破坏者”,变身为“保护者”与“建设者”。

数字无言,却最有说服力。近年来,山阳检察院针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30件,追偿生态修复金40余万元,成功促成恢复被损耕地30余亩。此外,更联合县法院、公安局、水利局等单位,在金钱河流域开展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投放鱼苗10万余尾,以司法之力最大限度抚慰大地的伤痕,修复受损的生态,让秦岭的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章美玲)

责任编辑:王菲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