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29日18时,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铁路局”)2025年货物发送量累计完成30681.9万吨,同比增幅1.6%,突破3亿吨大关。其中煤炭、石油、粮食等重点品类运量表现突出,同比分别增长4.6%、5.6%、52.3%,货运总量及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稳居全国前列。“3亿吨”的达成标志着西安铁路局在深化物流体系建设,推进“公转铁”项目实施再获突破,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服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深化物流体系建设
构建“公转铁”增量新格局
面对货运市场需求变化,西安铁路局通过体系优化与模式创新,持续巩固“公转铁”运输优势,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物流保障。在服务架构上,优化“货运部板块+物流中心区域+营业部网格”三级服务体系,组建专项团队深入陕北、关中、陕南重点货源地,聚焦企业运输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从助力陈家山矿复产,到优化下峪口站作业流程,推动管内500公里以内短途煤炭“公转铁”运量新增872万吨,有效减少公路运输压力、降低区域物流能耗。在产业协同方面,西安铁路局与陕煤、榆能、延长石油等省内核心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创新“产运销联合体”协作模式。其中,9月启动中煤大海则矿至日照南港口“矿、路、港、电”一体化项目,进一步激活陕西铁路“北煤南运”通道效能,为能源跨区域调配提供更高效路径。

针对民生与产业重点物资,西安铁路局细化运输服务。煤炭运输依托巴拉素、金鸡滩两条新建专用线新增运量261.7万吨,同时加强跨铁路局协同,保障华南、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相关方向运量同比增加901万吨;粮食运输借力班列回程分拨提升调配效率,小麦、荞麦等品类运量同比增加17万吨,切实保障民生用粮需求;石油运输紧盯企业生产节奏,中石油长庆油田至中石化河南炼厂原油运输累计增量13万吨,延长石油下游产品运量同比增加47万吨,为地方石化产业稳定运行提供支撑。

创新物流产品矩阵
激活多式联运新效能
围绕市场与民生需求,西安铁路局不断拓展货运产品类型,构建覆盖国内国际、衔接多种运输方式的物流服务网络,让运输更高效、企业更省心。国内班列规模再扩容,新增“曹家伙场-天津港-广州港”聚氯乙烯等5条多式联运班列及3条JSQ商品汽车班列,全局班列线条总数增至50条。今年以来累计开行1358列,同比增幅11%,其中X387次丝路电商班列通过平台优化提升服务效率,吸引更多企业选择铁路运输,运量占比提升至城际班列总量的35%。

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取得重要进展,4月23日开行首趟铁水联运“一单制”班列,目前“西安-武汉港-太仓港”板材运输项目已实现运输时效提升30%、物流成本降低25%,进一步打通区域物资运输“主动脉”。物流服务同步升级,针对企业运输资金压力,今年新增专项支持额度15.58亿元,开行全国首趟铁路“运费证”物流金融服务专列,切实缓解企业经营负担。网络货运平台效能持续释放,全局63个货场开通接取送达业务,注册车辆达3071辆、司机3241人,运量合计310.29万吨,“门到门”运输服务覆盖更多企业与民生场景。

强化枢纽能力建设
打造中欧班列新标杆
立足西安国际港枢纽优势,西安铁路局持续完善国际物流通道、提升场站智能化水平,推动中欧班列(西安)高质量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西安国际港站“1+3+8”智能化场站系统加速落地,集成数字门检、自动化道口、数字化吊具等设备,实现货物装卸、称重、监控全流程智能管理,国际货物运输效率显著提高。截至目前,中欧班列(西安)已构建25条图定线路+日频14.9列的国际通道网络,跨里海、黑海南通道实现每日图定开行,西安至杜伊斯堡全程时刻表班列时效压缩至10天,集结分拨时间从7天降至3.3天,进一步拉近陕西与世界的距离。

为更好对接国际货运需求,西安铁路局主动拓展线路与货源,10月17日首趟中欧班列(莫斯科-安康-重庆)回程分拨专列开行,9月启动消费型锂电池上列运输,丰富中欧班列运输品类;同时深化与宝鸡吉利等企业合作,推动汽车配件出口,为地方企业“走出去”提供稳定运力支持。今年前三季度,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4455列,同比增幅10.2%,26条国内集结线路,吸引东南沿海外贸企业落户西安,带动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梯度转移,为陕西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通讯员 李弢 王晓颋)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