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斑斓的树叶、层林尽染的山峦……这段时间,宝鸡市金台区硖石镇的红枫大道是观赏红叶的好去处,吸引了许多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的市民游客前去探寻打卡,感受独有的风景与浪漫。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得益于全镇“三链一提升”发展思路,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下的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聚焦引领 绘就“新画卷”

谋在先、干在先,才能赢在先。今年以来,硖石镇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为抓手,持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全区高质量发展筑牢绿色根基。
始终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根本政治原则和重大政治责任,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有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廉洁自律要求在基层党员干部中入脑入心。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成立党员先锋队18支,今春以来200余名党员参加防火巡查及防火宣传工作,入汛以来300余名党员参加防汛工作,确保辖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认真抓好基层党组织“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林家村晋升为村党组织“一类”村,在规范“三会一课”的同时,规范流动党员管理,采取支部委员包联、建立流动党小组、送课上门、利用节假日召开党员大会等的方式,确保理论学习“一个都不能少”。
产业为基 擎起“顶梁柱”

硖石镇受气候多变和土质的影响,群众从土地上的收益相对较少,因此这里常被一些人称作“穷土”,属于比较难致富的土地。
对此,金台区请来农业专家,经现场调查考证后发现,硖石地区种植的柴胡药性温和,有效成分高于国家标准2倍。于是,镇上成立了柴胡产业种植专责组,集中力量发展柴胡种植业。说起种植柴胡,硖石镇六川店村村民杨光明娓娓道来。他说,家里种了7亩柴胡,每两年采收一次,一次收入超过3万元。而这,得益于当地政府开出的“良方”。
目前,稳定柴胡种植规模在3万亩左右,可实现年产值3000余万元。近年来,镇上逐步淘汰传统高污染养殖行业,积极引进中蜂、大闸蟹、梅花鹿、红鳌虾、鸭嘴鱼等特色养殖落户硖石,不但为周边群众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也为硖石乡村旅游打造了一张亮丽的名片,吸引周边市民周末来硖石赏景购物。
民生为本 书写“新答卷”

悠悠万事,民生为先,群众至上。“我一直想学习一门技能,增加收入。这次镇上培训举办得很及时,而且还免费,真是太贴心了,让我学到老人护理这门技术。”参加培训的学员赵小萍高兴地说。
今年8月22日,硖石镇就组织开展外派劳务暨家政服务政策培训会,着力增强脱贫群众“造血”能力,全镇各村近100名劳动力参加培训。同时,镇上紧盯重点人群需求和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做好民生保障,重点落实脱贫监测、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和防返贫预警监测与动态帮扶机制,防止新增返贫人口。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大力提升人居环境,林家村创建的2024年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已通过创建市级验收,六川店村正在加快2025年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实施乡村建设五大类11个项目,16个行政村全部惠及,着力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饮水、道路、美化、亮化等问题。
治理为要 筑牢“压舱石”

硖石镇森林资源丰富,野生动物种类多样,为此镇上推出一系列野生动物保护举措,全方位织密野生动物保护“立体防护网”,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天刚蒙蒙亮,护林员赵小平已早早开始了一天的护林巡山。“我们护林员每天都要巡山,一方面是要检查有没有森林火灾的隐患,另一方面也肩负着保护野生动物的职责。”镇上先后制定下发《硖石镇非法猎捕贩卖鸟类等野生动物排查整治方案》等,并对辖区畜牧及水产养殖场所、餐饮场所开展常态化不定期检查。
守好一座山,护住一片绿。硖石镇以坚决守住生态家底的责任担当,开展防火演练17场次,设立10个森林防火检查点,制作森林防火码80余个,对进入林区的行人和车辆进行扫防火码、登记和防火安全教育。制定镇村两级防汛工作预案,提前准备配齐配强应急抢险队伍力量,完善防汛物资储备库,确保各类防汛设备正常运行,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动、运得出,用得上。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行走在硖石镇的村村湾湾,一条条宽敞整洁的村道、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民居、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绿地……构成一幅幅和美的乡村图景。“小镇域、大产业”的持续动能,将折射出一个西部城镇的磅礴力量。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