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铜川新区作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和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承载区,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文化+”融合发展为抓手,聚力实施“六大行动”,持续深化“六个新提升”,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让文化软实力成为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以文铸魂,筑牢思想引领“主阵地”
新区管委会党工委始终把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摆在首位,通过党工委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等,以外出参观、集中研讨、专家辅导等多元方式,深化学习交流,强化巡听旁听指导,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截至目前,共开展中心组学习10次,各级党组织书记带头宣讲350余场,受众达14000余人次。
以文固本,擦亮历史文脉“金名片”
新区严格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先调查、后建设”制度,完善文物保护协调机制,系统性加强文物古迹、古老建筑、革命旧址系统性保护,开展文物资源普查和定级保护,建立动态数据库,推动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积极推进木刻、面塑、钩编织等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拓宽传承路径。策划举办“非遗+研学”“非遗+旅游”等跨界活动23场,让传统技艺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以文惠民,共享文化繁荣“新成果”
从义写春联到月饼制作,从非遗展演到敬老服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生,让文明新风浸润人心,真正实现文化服务“群众在哪里,阵地就建在哪里”。新区以“我们的节日”为载体,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艺“六进”、“文艺家协会+社区结对帮扶”等,在春节、元宵、端午等重要节点策划开展文明宣讲、民俗体验、少儿舞蹈大赛、百姓春晚、“村BA”“书韵依旧”读书分享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600余场次,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文化服务。依托牡丹园、花月荟等,持续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创消费新业态,截至10月底,累计接待游客170万人次,带动消费1745万元。
以文兴产,激活产业发展“新引擎”
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新区建立文化企业动态培育名录库,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撑、资金奖补等措施,为文化企业争取奖补资金143万元。同时,进一步落实“全帮办”“容缺办理”等服务机制,搭建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劳务公司合作平台,解决资金、用工等问题7件。深化“文化+科技”融合,引导企业将文化元素融入产品研发设计,推动文化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下一步,铜川新区在推进文化建设中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将文化建设纳入新区“十五五”发展规划总体布局,细化任务和责任“两张清单”,确保各项部署落地见效。二是突出项目支撑,围绕文物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文旅融合等领域,谋划储备一批重点项目,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加快非遗传承中心、乡村文艺小院等项目建设进度,以项目带动文化建设提质增效。三是深化融合创新,持续推动“文化+旅游”“文化+民生”“文化+科技”“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具有新区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和文旅产品,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各项工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区新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