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他是李子洲

2025-11-21 15:32:41 来源:西北在线

img1img2

“西北的李大钊”

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李大钊是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然而“西北的李大钊”却鲜为人知,他就是陕北革命火种的播撒者、西北革命的奠基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毛泽东评价他为“陕北共产党奠基人”,朱德为他题词“陕北共产党发起人”,他就是李子洲。

李子洲是陕西省绥德县人,他出身贫寒但读书刻苦,私塾先生称赞他为“寒门才子”,1917年,时年25岁的李子洲考入北大预科,遇到了对他人生影响最为深刻的人——李大钊。

自此,他坚定地走上了追求真理、救国图强的道路。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李子洲报名加入研究会,成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会员。在李大钊的指导下,李子洲积极投身“火烧赵家楼”等学生运动,创办《秦钟》《共进》等进步书刊,完成了从学生到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李大钊经常带着李子洲参加各种活动,李子洲也将李大钊视为楷模,由于两人身形、长相有几分相似,有的同学便戏称其“小李大钊”。1923年初,李子洲经李大钊、刘天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之际,李大钊以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员会名义任命李子洲为特使,嘱咐他返回陕西北部筹建党组织。

李子洲不负重托,回到陕北后一手抓教育革命,以四师等学校为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建立起陕北第一个党团组织,培养了刘志丹、谢子长、白明善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人。一手抓武装革命,策划组织了清涧、渭华、旬邑等地的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推动革命运动在陕北大地蓬勃发展,为陕北地区党组织的建立和革命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出发点。1929年他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依然坚持斗争,直至光荣牺牲。李子洲牺牲以后,为纪念他的卓越贡献,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意愿,经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批准,将绥德、米脂、横山、清涧等县划地组建子洲县。

电影《李子洲》是首部聚焦李子洲的院线电影,由青年导演、编剧朱秋玥执导,知名演员于晓光领衔主演,奚望、那志东、邓炀、高海诚等联合主演。电影还特邀金鸡、百花影后娜仁花参演。主题曲《俯仰天地间》由陕西文化学者、诗人薛保勤作词,音乐人周秀松作曲,歌唱艺术家韩磊演唱。

影片以1923年至1929年真实历史为背景,讲述了陕北共产党奠基人李子洲同志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回陕开拓发展革命事业,为西北革命人才的培养、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的故事,深刻揭示了“西北的李大钊”这一称号背后的历史使命与精神传承,致敬那段燃情的岁月与不朽的英魂。

一个人一座城

当“李子洲”这个名字映入眼帘时,或许有人会感到陌生,但在陕北大地上,他的故事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山川河流,成为这片土地上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他曾是北大校园里意气风发的青年,也是陕北高原上播撒革命火种的先驱。 37岁的生命虽短暂,却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方式被永远镌刻进历史——一座县城,因他而命名。

一个名字,一座城

1944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绥德、米脂、横山、清涧等县划地组建而成的县命名为“子洲县”,以纪念革命烈士李子洲。

李子洲牺牲时年仅37岁,而15年后,他战斗过的土地以他命名。这不仅是对一位英雄的缅怀,更承载着陕北人民对这位革命先驱的永恒纪念。

一部影片,一个英雄

首部聚焦李子洲的电影《李子洲》定档11月22日全国公映。这部由子洲县与榆林学院联合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生动再现了陕北共产党奠基人李子洲同志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接受北京区委李大钊的委派回陕开拓发展革命事业,为西北革命人才的培养、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的故事。

电影由青年导演、编剧朱秋玥执导,知名演员于晓光领衔主演。主题曲《俯仰天地间》由歌唱艺术家韩磊演唱。

一个火种,一个信仰

从北大图书馆的求索,到黄土高原的奔走;从绥德四师的讲堂,到西安监狱的铁窗——李子洲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信仰的重量。如今,在子洲这片红色热土上,他的精神仍在延续:南丰寨红色传奇,子洲革命故事代代讲,先辈的初心化作后辈的行动,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在每一个平凡岗位的坚守中,李子洲精神正以鲜活的姿态,照亮新时代的前行之路。

他是李子洲!他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告诉我们,信仰可以跨越时空,精神能够永垂不朽。让我们走进影院,认识李子洲,读懂这座因他命名的城——子洲县。

从话剧到电影——

红色基因在陕北大地薪火相传

地方政府鼎力护航,红色学府深耕沃土,社会各界同心赋能,艺术载体让革命精神焕发新生。在陕北这片承载着厚重革命记忆的土地上,以革命先辈李子洲为原型的红色题材作品,从话剧走向银幕,通过艺术传承与文化赋能,让红色火种绽放光芒,也为新时代思政教育与文化传播提供了鲜活样本。

两部话剧,陕北红色文化的创新实践

为深入挖掘陕北红色资源、生动诠释李子洲的革命精神,青年导演朱秋玥,在陕西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文旅厅、教工委,榆林市委宣传部,以及《当代陕西》杂志、榆林学院等多方的指导和支持下,先后创排《播火者》《李子洲在1929》两部红色话剧。《播火者》聚焦李子洲作为陕北革命根据地拓荒者的历程,融入陕北说书、信天游、秧歌等民间艺术,搭配交响乐,生动展现其革命赤诚;《李子洲在1929》通过倒叙、补叙和插叙等手法逐步揭示其内心的坚定信仰与道德追求。

两部话剧凭借深厚的思想内涵与精湛的艺术呈现,分别斩获2020年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2021年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等荣誉,如今已被纳入榆林学院艺术系表演专业核心教材,成为陕北红色文化育人的典型成果。

话剧育人:沉浸式体验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以红色话剧为纽带,陕北探索出沉浸式思政教育新路径。榆林学院将《播火者》《李子洲在1929》两部原创话剧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必修课”,让新生在富有感染力的艺术熏陶中接受思政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为大学生涯筑牢思想根基。

在朱秋玥导演的“寓教于演”理念下,依托话剧排演、话剧片段重演、角色体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表演,在揣摩角色、演绎剧情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革命先辈的初心使命与精神境界。这种从“被动观演”到“主动参演”的转变,让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与实效性,实现了红色精神的有效传递。

银幕新篇:子洲县鼎力护航电影《李子洲》全国上映

为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传播半径,让李子洲的英雄事迹被更多人熟知,在子洲县委、县政府的鼎力支持与主导推动下,朱秋玥导演的电影《李子洲》将于11月22日登陆全国院线。

电影《李子洲》以更宏大的叙事视角、更细腻的镜头语言,全景式展现李子洲在陕北推行教育革命、组织武装斗争的光辉历程,生动刻画其在狱中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影片既是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也是陕北红色文化育人的创新实践,更将助力陕北红色文化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影响更广受众,让子洲精神在新时代持续传递。

因一人聚合力,为一地传精神。这场由青年导演朱秋玥领衔聚力,地方政府、红色学府与社会各界同心践行,通过从话剧到电影的艺术传承,让子洲精神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生。这种“挖掘—创作—育人—传播”的完整链条,为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式。

导演朱秋玥——

用光影照亮英雄故里

“站在子洲这片以英雄命名的土地上,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首部聚焦西北革命播火者李子洲先生的院线电影《李子洲》即将上映,导演朱秋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还原历史,更要让李子洲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绽放,点燃更多人。”

7年深耕:从初心到银幕的坚守

“对我而言,拍摄《李子洲》不仅是对一位英雄的致敬,也是对一片土地历史记忆的唤醒。”朱秋玥导演与李子洲的结缘始于2019年,她受邀赴陕北采风听到李子洲的名字——“这位37岁牺牲的北大才子,是西北革命的播火者。”就是在这次采风中,她在李子洲墓前许下承诺:要擦亮英雄的名字,让更多人记住他。此后,她走访旧址、查阅史料,先后创作出话剧《播火者》《李子洲在1929》,并最终将子洲先生的故事搬上大银幕。

土地的温度:子洲县的全方位支持

“影片得到了子洲县的全力支持。”据朱秋玥导演说,从立项到后期制作,子洲县委、县政府全程指导支持,协调取景地、群众演员,与延安、榆林等地对接资源,并多次赴京指导后期制作。另外,特别让她感动的是,子洲民众的参与让电影很接地气。“片中秧歌表演、抬棺场景等都是本地群众真实出演。他们不是演员,是历史的传承者。”

土地的印记:陕北元素贯穿影片

电影很多场景都在子洲县实地取景。“这里的山川风貌、革命旧址,不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讲述者,也成为影片视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朱秋玥表示,电影深度融合了地域文化特色,“比如那对仰天俯地的石狮,成为贯穿全片的情绪晴雨表,也是我主题曲的灵感来源。比如在色调设计上,陕北部分呈现出烙铁透金光的橙红色,既是对黄土高原自然色彩的提炼,也象征着革命热情的炽烈。音乐上融入了陕北唢呐等传统乐器,让它们在片中不仅是民俗符号,更是英雄精神的号角。”影片自然融入了子洲特色的饸饹面、秧歌等民俗元素,能让观众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呼吸与脉动。

未来愿景:让电影成为子洲的文化名片

“子洲不光是一个地名,它背后是一位英雄的一生、一段革命的历史、一种精神的传承。”谈及对影片的期待,朱秋玥导演坦言:“希望电影《李子洲》上映后能成为一扇窗口,让更多人通过它认识子洲、记住子洲、走进子洲;也希望电影的影响力能转化为地方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实际动力。”

《李子洲》不只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唤醒记忆、照亮现实的精神返乡。让我们共同擦亮英雄的名字,传承红色的火种,让子洲故事、子洲精神,被更多人听见、记住、传颂。

责任编辑:赵颖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