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广场上,豪迈的陕北民歌唱响幸福生活;农家果园里,小苹果长成大产业;六盘山下,新鲜蔬菜与数据中心的算力服务共同“生长”……行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处处新貌让人欣喜。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同来自陕西、甘肃、宁夏的24位市县委书记一起,共商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计。
牢记谆谆嘱托,不负殷殷期望。经过多年发展,这片红色热土不断努力描绘民生殷实、产业兴旺、生态优美的新画卷,映照着共产党人的如磐初心。
一诺千金:让老区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
陕甘宁革命老区在我们党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它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党带领人民军队奔赴抗日前线、走向新中国的出发点,锻造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延安精神。
饮水思源,不忘老区,这是共产党人对老区人民的庄严承诺。
陕北榆林市清涧县,喜庆的陕北民歌在县城“口袋公园”唱得热闹:“滚滚的米酒炕头摆,酒曲曲豪迈地上来;新农村修得连成排,信天游唱红新时代……”
歌词映照生活变迁。“这几年,不少原来的荒地和闲置地块得到重新规划,改造为城市公园,为群众增添了休闲好去处,县城面貌大为改观。”清涧县住建局副局长贺峰说。
从城市建设到交通出行,从看病就医到养老照护,点滴之间折射陕甘宁革命老区群众生活的日新月异。
这是延安市一份特殊的民生实事清单:免费为全市一线环卫工人提供早餐;全市18周岁及以上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6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100元;向13个县(市、区)学校定向培养300名地方公费师范生……
近年来,对老区的投入支持力度持续加大,系列政策举措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村民赵永东查看苹果长势(2024年10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临近中午,宁夏盐池县振兴社区的社区食堂饭菜飘香。“我和老伴儿是这里的常客,两个人一顿饭才花16块。”82岁的饶良会说,“社区食堂让老年人吃饭不发愁,也解决了孩子们的担忧。”
盐池县民政局副局长焦风东说,这样的社区食堂在全县已有40家,“明厨亮灶”让老人就餐放心、安心。
在甘肃庆阳市,连续多年民生支出占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以上,并且率先在全省启动医院医保窗口“一站式”结算和“先看病后付费”,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
在陕甘宁革命老区,山乡巨变的同时,老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勠力同心:以产业振兴点燃老区发展引擎
地处西北一隅,不沿海、不靠边,再加上气候干旱少雨,产业基础薄弱一度困扰陕甘宁革命老区发展。
再访陕甘宁,从田间地头到算力机房,许多“意想不到”让人重新打量这片土地。
延安市洛川县,顶端果业公司生产车间内,数条智能选果线正在为一颗颗苹果“体检”,达标的苹果会按照着色度、糖度等不同指标分门别类打包发货。
作为全国知名的苹果大县,洛川县经过多年发展,目前九成果农户均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洛川苹果因为品质过硬,已多次飞上太空,供航天员食用。”洛川县副县长张军旗说。
产业振兴,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产业链条上每一环的精密咬合。
“有专家上门普及新品种、下地指导种植技术,企业在家门口就把苹果包圆了,从种到卖,整个产业链条既精细又齐备,这产业咋能不好?”去年,洛川果农杜二牛家的苹果纯利润达到50万元。
产业振兴,也在于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一筐筐产自六盘山区的冷凉蔬菜乘“飞的”运往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家。近年来,原州区凭借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不断探索打造中国“冷凉蔬菜之乡”,目前全产业链产值达30亿元,带动全区2.4万人就业,人均增收1.5万元。
“从一粒种、一棵苗,到水肥、管护、采收、分拣、包装,整个链条都有标准化的安全把控。”固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荣说,销路越来越广,靠的是标准化、品牌化。
农民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装运采摘好的蔬菜(2024年8月29日摄)。新华社发
产业振兴,更在于把准经济发展的脉搏、产业发展的浪潮。
目光转向甘肃省庆阳市,这里涌动的已不仅是地下的汩汩石油,更有澎湃的“数据洪流”。截至2024年底,当地算力规模突破5万PFlops,算力服务已陆续延伸至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
“数”海搏浪筑“算谷”,庆阳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答卷日渐亮眼。中国能建、秦淮数据等行业巨头纷纷入驻当地开展算力服务。中国能建中电工程副总工程师孙斌说:“庆阳融入数字经济浪潮的潜力正在不断挖掘,为这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愈发深刻的变革。”
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展示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东数西算”工程规划及建设推进情况(2025年1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当苹果红遍山塬、蔬菜香飘四海、算力链接九州,陕甘宁革命老区正以昂扬的姿态诠释发展初心,培育发展新机。
时代画卷:红色绿色交相辉映
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行至村里最高处的龙头山上,只见绿林苍翠、松涛阵阵。眺望远处,一汪湖水在夕阳下金光点点、格外秀丽。
“村里山上光秃秃,沟底乱石头,小雨满坡流,大雨冲成沟”是高西沟人记忆中的样貌。
高西沟村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生态保护史”。从山上缓坡修梯田、沟底淤地打坝埝,到高山远山种林木、近山阳坡建果园,再到弃耕坡地种牧草、荒坡陡坬种柠条,经过多年实践,高西沟村摸索出治沟治坡的经验,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样板。
这是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水土保持示范园(2024年6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如今“层层梯田盘山头、阵阵果香飘满沟”,好景色带来好光景。“游客看山看水、采摘瓜果,我们提供特色的农家饭,钱袋子一天比一天鼓。”村民高锦武说。
从陕北的沟壑纵横到塞上的荒漠戈壁,这片曾饱受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困扰的土地已换上“绿装”。
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以陕北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成为全国连片增绿幅度最大的地区之一;甘肃环县毛乌素沙地边缘的风沙侵害得到有效遏制,逐步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宁夏蓝”“黄河清”成为宁夏人晒在各类社交平台上的热图。
绿色发展脉搏律动,绿色产业蓬勃向上。
行走在宁夏盐池县花马池镇沙边子村,不见风吹沙走的景象,只见一排排整齐铺展的草方格,曾经高低起伏的沙丘被绊住了“脚步”。
多年来,盐池坚持生态立县,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累计治理沙化土地2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18.51%和58.56%,县城周围也筑起长10公里、面积近10万亩的防护林圈。
从“黄沙窝”到“绿家园”,实现历史性逆转的同时,盐池县开始向沙要效益。
耐寒、耐旱、耐贫瘠的柠条,既是优质的防风固沙灌木树种,也可作为优质的饲料原材料。为此,盐池先后培育柠条加工龙头企业7家,鼓励饲草加工企业(合作社)流转柠条灌木林,年均平茬柠条30万亩以上,年产饲料4.5万吨,产值达到3600万元以上,形成了国土增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赢”格局。
苍翠回响处,万物共生长。
在庆阳市宁县,随着“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的实施,天然林与人工林相连成片,老百姓在子午岭林区外也能借林生“金”。
“算上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和林下旅游,当地林下经济总产值超过5亿元,真可谓‘绿了青山、红了日子’。”庆阳市林业和草原局干部赵亚平说。
红底色、绿生态、新动能,陕甘宁革命老区正以铿锵的脚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字记者:陈钢、张斌、梁军、苏醒
海报设计:李梦帆
统筹:陈炜伟、樊雨晴、赵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