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一声尖锐的警报划破清晨的宁静,一场与“暴雨猛兽”的较量在岐山县蒲村镇鲁家庄村骤然打响。为全面提升防汛救灾应急响应能力,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近日,岐山县蒲村镇党委、政府统筹部署,以“沉浸式”场景模拟,组织镇防汛应急救援队、派出所、水务管理站、电力管理站、卫生院、民兵排、村“两委”及群众代表等110余名“防汛卫士”用汗水和行动,为全镇群众编织了一张坚实的安全防护网。
闻令而动、构建快速响应“指挥链”
演练以“连续强降雨引发道路水位上涨、山体滑坡及群众、车辆被困”为背景,严格按照《蒲村镇防汛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镇防汛指挥部迅速激活“战时机制”,通过应急指挥系统下达指令:监测组利用无人机、地质监测设备实时回传隐患点数据;通讯组确保预警信息通过广播、短信、微信“三网”同步发布;物资组按“半小时到位”标准调配警戒线、喊话器、铁锨、卫星电话、指挥图、沙袋、救生衣、编织袋等装备——各职能组分工明确、协同作战,展现出“指令清晰、反应灵敏、联动顺畅”的应急处置效能。
“各组注意!立即启动‘Ⅱ级预警’机制,红色预警区域群众务必在20分钟内完成转移!”随着指挥长一声令下,7支应急救援队伍分赴各险情点,党员干部亮明身份、冲锋在前,以“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三级责任体系为抓手,确保“预警叫应”全覆盖、“风险清零”无死角。
向险而行、淬炼应急救援“硬实力”
在模拟山体滑坡现场,抢险救援组携带铁锹、洋镐、沙袋等开展“拉网式”排查,发现被困群众及车辆后,立即采用“肩背担架+逢山开路”的方式开辟救援通道;疏散转移组依托现场山地环境,在暴风雨中演练最美“逆行者”,队员们通过手摇警报器、敲锣喊话等传统方式传递指令,成功将2名“被困老人”转移至安全区域;医疗保障组同步设置前线救护站,演示血压测量、创伤包扎、心理疏导等急救技能,确保“伤员”在黄金救援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
“我上了年纪行动不便,还是‘红马甲’把我背出来的,要是真发生这样的情况呀,我相信,他们也会像今天一样,保护好我们的!”参加活动的群众有感而发。
以练促防、织密全民防汛“安全网”
演练结束后,镇安全生产和消防办公室现地开展防汛知识科普课堂,通过案例解析、装备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向群众讲解各类应急措施、地质灾害避险路线识别等实用知识。现场设置的“防汛装备体验区”吸引众多村民参与,65岁的张大爷亲自体验工程梯后感慨:“原来这些‘铁家伙’用起来有这么多讲究,以后遇到险情心里更有数了。”
“此次演练既是‘实战检验’,更是‘压力测试’。”分管副镇长魏鹏勃在总结会上强调,“从监测预警到转移安置,从抢险救援到防汛课堂,从物资保障到医疗救护,各环节暴露出撤离路线要充分考虑特殊群体(如老人、残障人员)的实际需求等3处细节问题,必须在3日内完成整改。”会后,蒲村镇同步启动“防汛责任清单”动态更新,对辖区地质灾害点、水库、淤地坝等实行“一点一专班”管控,确保隐患排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此次演练不仅是对全镇防汛应急体系的“全面体检”,更彰显了基层党组织“把方向、保安全、促落实”的核心作用。随着汛期深入,蒲村镇将持续绷紧“安全弦”、织密“责任网”,把演练成果转化为防汛实战能力,让“逆行者”的身影成为守护群众平安的最美防线。(通讯员 魏鹏勃 赵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