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铜川宜君:一纸一剪一故事 非遗传承助振兴

2025-05-28 11:29:39 来源:西北在线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她手中翻转腾挪,便化作栩栩如生的民俗图景——她是王改银,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热爱到坚守,从创作到传承,她用三十余载光阴,将一纸一剪的艺术刻进乡土记忆,更以非遗之力绘就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dachshund

乡土文化熏陶 剪出岁月风华

1960年出生的王改银,自小就被黄土高原上的民间艺术深深熏陶。作为土生土长的宜君人,她对剪纸的热爱源于祖辈手口相传的民俗记忆——窗棂上的“抓髻娃娃”、节庆时的“年年有余”图案,都是她童年最鲜活的艺术启蒙。

多年来,她以宜君当地民俗为魂,创作了4000余幅剪纸作品,其中《民间秧歌队》荣获国际剪纸一等奖。她的创作从不局限于单一形式,兼具农民画创作天赋的她,作品《美丽家园》曾摘得“青山绿水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展金奖;在秦腔领域,她演唱的《探窑》还拿下全市秦腔大赛一等奖。这份对乡土文化的多元探索,让她从普通农家女蜕变为集剪纸、绘画、戏曲于一身的“全能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疫情期间,她更以艺抗疫,创作《宅家也是作贡献》系列作品,并通过眉胡、秦腔、快板等形式在网络传播防疫知识,用传统艺术传递时代声音。这份对土地与文化的赤诚,让她的剪刀始终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桥梁。

传习所里筑梦 非遗点亮增收路

2012年,王改银注册成立“宜君县金剪刀剪纸艺术有限公司”,首次将非遗技艺推向市场化。她带领团队将宜君剪纸与农民画融合开发,创作出书签、挂饰、文创礼盒等产品,让墙上的艺术品变成可触摸的商品。同时,她还积极携作品参加国内外展会,配合宣传部门拍摄《远方的家》、“七女秀陕西”等栏目,让宜君剪纸走向全国视野。

2014年,她创建“宜君剪纸传习所”,将其打造成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孵化基地”。传习所里,她免费为精准扶贫重点村村民、留守妇女等群体开展剪纸培训,创新推出“订单式培训”:根据市场需求设计生肖主题、民俗故事等系列剪纸,组织学员批量创作,再由公司统一对接文旅景区、电商平台销售,从纹样设计到市场销售全链条指导。这种“艺术+产业”的模式,既解决了传统非遗传承“重技艺、轻市场”的困境,也让乡土手艺人在守住文化根脉的同时,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许多农妇白天务农、夜晚剪纸,通过她搭建的销售平台将作品变为收入。

“一把剪刀剪出致富路”——传习所成立至今,已吸纳几十余名剪纸人才,带动周边数十户家庭实现“农活剪花两不误”,让非遗技艺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锄头”。

dachshund

志愿之火燎原 非遗基因代代传

“剪纸不仅是手上的活儿,更是心里的根。”为让非遗走进更多人生活,王改银组建了“宜君县非遗志愿服务队”,带领团队常年开展“四进”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农村。在宜君县中小学的美术课堂上,她手把手教孩子们剪出“十二生肖”;在社区活动中心,她为老人开设“怀旧剪纸班”;在军营里,战士们用剪纸创作“强军梦”主题作品,让传统文化与军旅生活碰撞出新火花。

2022年,宜君县非遗志愿服务队《匠心传承育新人》项目获评铜川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更让她欣慰的是,现在传习所里,不仅有年迈老人重拾儿时技艺,也有“90后”“00后”用短视频记录剪纸过程,他们用直播带货、文创联名等方式玩起剪纸传承新花样,让剪纸艺术“潮”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从黄土高原的窑洞到国际赛事的领奖台,王改银用剪刀裁出了一条文化振兴路。当晨光透过传习所的窗户,照在学徒们伏案创作的红纸上,那些跃动的剪影里,有宜君人的乡土情怀,有乡村的致富希望,更有非遗传承的生生不息。(陈硕

责任编辑:王菲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