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赓续子洲红色革命精神,传承陕北民俗声韵文化

2025-07-17 21:05:46

子洲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腹地,榆林市南缘,由绥德、米脂、横山、清涧等 县划地建县, 为纪念革命烈士李子洲而命名。为赓续红色革命精神,传承陕北文化基因,2025年7月11日,中国音乐学院“星火陕北·砥砺初心”暑期社会实践团,由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教授司思带队,赵辉任第二指导教师,师生总12名成员,与新华网文化产业共创中心负责人张保平及其团队,共同深入榆林子洲县,开展红色研学与陕北民俗文化采风活动。

全体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调研、走访村落 、文献研习、观摩体验等形式,系统地了解了中国革命最早的奠基人之一、西北革命的播火者——李子洲,学习和传承李子洲革命精神。同时,全体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观摩和沉浸式体验,深度挖掘陕北民间非遗音乐,传承陕北民俗声韵文化。

红色寻根:追溯子洲红色革命历史的精神指引

img1

实践团在子洲党史教育中心合影

在新华网文化产业共创中心负责人张保平和子洲县委宣传部赵凯的陪同下,实践团来到 子洲党史教育中心。子洲党史教育中心是为纪念革命烈士李子洲诞辰130周年, 由原苗家 坪小学旧址改造建成,也是1926年子洲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苗家坪高小党支部的成立地。在此,全体团队成员参观了李子洲革命精神传承展、子洲百年党史展等。革命烈士李子洲曾被毛主席题字为“陕北共产党奠基人”,实践团师生成员被他的事迹深深打动和激励,深刻领悟了李子洲凭着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忠诚为民、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和为党和 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img2

张保平为实践团介绍讲述中共陕北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南丰寨

南丰寨是中共陕北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是陕北革命的发祥地、策源地,在此成立的陕 北特委为陕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音乐学院“星火陕北·砥砺初心”实践团一行来到南丰寨,在具有明清建筑特色的古庙内,实践团师生们聆听了张保平的详细讲解,深入了解了1928年4月在此召开的中共陕北第一次代表会议的历史地位、会议选举产生中共 陕北特委的过程,以及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的里程碑式意义,在学习中实践团师生成员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在子洲这片土地上的奋斗精神。

img3

团队成员与子洲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高晓刚座谈交流

随后,实践团师生代表与和新华网文化产业共创中心负责人张保平,与子洲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高晓刚交流座谈。高晓刚表示子洲县是一个以革命先烈李子洲命名的红色县治,李子洲的革命精神就是子洲人的精神密码和思想指引。他介绍了子洲县近年来在李子洲红色文化挖掘与传播方面的成果,包括建设子洲党史教育中心、子洲县党史和地方志文献资料的整理征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李子洲》的拍摄和上映等工作。中国音乐学院司思教授表示,师生一行将以此暑期实践为契机,共同学习李子洲故事,汲取李子洲的革命精神力量,深入学习了解子洲红色文化与民俗非遗。张保平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子洲人,表示子洲县在文化资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并着重提及李子洲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历史价值和现代价值,以及子洲唢呐、秧歌、说书、道情等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期待以权威媒体和全媒体矩阵等形式讲好李子洲故事,传播陕北红色文化与非遗文化。

田野采风:解码陕北民俗声韵传承的原生态表达

img4

实践团成员在子洲县马岔村广场参与学习陕北秧歌表演

接下来,实践团全体师生与子洲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高晓刚、新华网文化产业共创中心负责人张保平抵达子洲县马岔村,共同体验陕北民俗艺术,并与当地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 人展开深度交流。在马岔村广场,子洲秧歌协会以及村民们以一场本土陕北秧歌表演热烈欢 迎远道而来的到访领导和实践团师生。高亢的唢呐与铿锵的锣鼓交织,学生们纷纷加入秧歌队伍,在村民手把手指导下学习“十字步”“扭腰摆胯”等经典陕北秧歌动作。秧歌独有的节奏律动及这种扎根土地的鲜活民俗艺术使全体成员被深深感染。

img5

在子洲县马岔村与演员和村民合影

子洲唢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三平及其长子李雄飞等,带来了一场别具韵味的子洲唢呐表演。两杆唢呐、一把笙、一副钹、一面堂鼓及键盘,演出团队演绎了《一马三条箭》《大摆队》等经典曲牌,赢得现场满堂喝彩。陕北说书艺人戴九州,带来传统陕北说书和说秧歌表演,他通过即兴说书表达了对到访领导和实践团的欢迎和祝福。随后,实践团成员在村民盛情邀请下,表演了《灯火里的中国》《我爱你中国》《赶牲灵》等曲目。

img6

李三平家族陕北唢呐一家人的表演现场

为深入观摩调研子洲民俗艺术,实践团赴苗家坪镇康家沟村,系统采集子洲唢呐、说书、秧歌表演素材。由子洲唢呐省级非遗传承人李三平家族及徒弟们组成的演出团队——陕北唢呐一家人,呈现了一场精彩的陕北唢呐吹奏。演出中,多支唢呐与笙、鼓、镲相互配合,奏响经典曲目。鼓点和铜镲的交相呼应的自然融合,释放出了陕北唢呐高亢激昂的磅礴气势。“在陕北,唢呐吹的是生命,出生的时候吹的是无尽的喜悦,结婚的时候吹的是无尽的幸福,去世的时候吹的是无尽的悲痛。唢呐乐曲成为了陕北人生命、文化和精神的承载,反映了艰苦的环境下人民如何生活、找寻生命的意义,一声唢呐,歌颂的是陕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新华网文化产业共创中心负责人张保平有感而发。作为陕北“非遗活化石”的唢呐,正是由于像李三平这样的非遗传承人坚持守正创新、代代相传,才能使唢呐之音在陕北大地上生生不息,化作新时代的非遗活态范本,让古老乐器焕发现代生命力。

img7

陕北说书艺人戴九州说唱表演

陕北说书艺人戴九州拨动三弦,通过即兴发挥的唱词、恰到好处的押韵和特色鲜明的陕北方言,浑然一体地呈现传统说书的原生态曲艺表演,在说唱相间中讲述历史,畅想新时代,并表达了对现场来宾的欢迎和致谢,对党的伟大事业和国家的颂赞,引发全场阵阵掌声。接下来,子洲秧歌协会以及秧歌爱好者十余人,挥舞花伞、摆动红绸扇,在唢呐乐队的配合下,在黄土地上跳动出一场流动雀跃的红火秧歌。

img8

在子洲县康家沟村与唢呐、说书民间艺人及秧歌队合影

在革命播火者李子洲的感召下,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山川福地,为发扬和传承李子洲精神 这里拥有了一个庄严的名字,子洲县由此而地灵人杰。七月的炽热阳光照在黄土高原,风拂大理河川,中国音乐学院“星火陕北·砥砺初心”暑期社会实践团与新华网文化产业共创中心,踏上子洲黄土大地,寻找革命星火,学习子洲精神,挖掘陕北文化,在声声唢呐中,感受先烈在峥嵘岁月里波澜壮阔的斗争历史和在陕北艰苦条件下百死无悔、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在秧歌队的舞动里,我们看到在子洲精神的指引下幸福乐观的新子洲人,不畏艰难、乐观进取,为谱写新时代陕北新篇章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张保平 图:郑禹)

责任编辑:赵颖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