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雄指导学生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走进绥德县一中实验室,推开物理教室的门,总能看到一位身形清瘦的教师正俯身调试实验器材——他便是学生们口中的“魔法老师”霍雄。执教二十载,他始终保持着初登讲台时的热忱。在他的世界里,物理公式会“开花”,实验器材会“唱歌”,每个学生都是待琢的璞玉。
让知识“活”起来
“物理不是公式堆砌的高山,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这是霍雄常挂在嘴边的话。他的课堂总是充满惊喜,麻绳、滑轮、铁锅甚至保温杯,都能成为教学道具。
这位“实验达人”的教案里,珍藏着百余张手绘示意图,储物柜中陈列着数十件自制教具:铜丝绕成的发电机、磁悬浮列车模型、动能转换秋千……“上霍老师的课像探险,每节课都有新发现。”为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他端出一只瓷碗,将硬币置于碗底。“后退三步……现在慢慢倒水!”随着水面上升,消失的硬币竟重新现身,宛如魔术。“这就是折射的魅力!”他笑着揭开谜底,少年们眼中的迷茫瞬间化作星光。
让文化“融”进来
霍雄的课堂从不拘泥于课本。讲“参照物”,“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信手拈来;谈能量守恒,便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注解物质转化。冬日的热传递实验,他捧着保温杯打趣,“这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物理版本。”
这种独特的教学风格,源自他常年坚持的“跨界学习”。办公桌上,《唐诗宋词鉴赏》与《量子物理史话》比肩而立,备课本的边角记满“灵感碎片”。同事们笑称:“老霍上课是物理老师,下课变国学先生。”而学生们更享受这份“超值套餐”,“既懂了牛顿定律,又悟了诗词意境,知识突然就通透了。”
让温暖“驻”心间
2021年深冬,学生崔伟蜷缩在教室角落的身影引起了霍雄注意。得知该学生父母常年在外,他与奶奶相依为命,霍雄不动声色地开启“特别计划”:课后留下他研究“光的折射人生论”,悄悄在抽屉里塞进棉衣,周末邀请他到家中吃饺子。半年后,学生在月考作文中写道:“霍老师让我明白,就像光遇到障碍会转弯,温暖永远不会缺席。”
这样的故事在霍雄的教学生涯中数不胜数:自掏腰包为贫困生垫付学费,亲自登门为生病的学生补课,中秋夜陪留守孩子做“月相观测”……“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修补那些看不见的‘裂缝’。”
让执着“结”硕果
深夜,霍雄书房的灯还亮着。案头堆叠的《物理教学参考》书页间,夹着密密麻麻的批注;电脑屏幕上,定格着未完成的实验动画——为让磁场概念更直观,42岁的霍雄硬是啃下了三维建模软件。
这种执着也感染着学生。备战科技创新大赛时,他带着团队在实验室通宵调试磁悬浮装置。当模型终于平稳悬浮时,少年们欢呼雀跃,他却指着窗外的启明星说:“看,物理的浪漫就是永不止步。”这支队伍最终斩获省级金奖,学生感慨:“霍老师让我们领略了物理之美。”
荣誉墙上,省市级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中青年拔尖人才……都铭刻着奋斗者的足迹,诉说着拼搏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