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姚尧)9月3日,记者从陕西省财政厅获悉,近年来,陕西财政始终坚持把高等教育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支持重点,持续加大投入、科学优化支出、强化绩效管理。
陕西财政持续加大投入,积极发挥支持引导作用,坚持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有针对性完善与人才培养质量、国家重大改革、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挂钩的财政奖补政策,支持实施学科优化调整“大升级”。近三年,陕西省高等教育累计支出470亿元,通过支持学科专业的设置、调整和优化,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4个、自主审核单位3个,先后在急需或空白领域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358个,主动撤销脱离社会需求和偏离办学方向及办学水平低的学位授权点104个,形成独特的学科专业集群
同时,锚定制约科技创新“瓶颈”,每年安排2亿元,支持高校用于基础科研攻关建设。积极发挥重大科创平台支撑作用,安排资金3亿元,全力支持空天动力等5个陕西实验室建设,成功创建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培育攻坚硬核力量,实现更多“0”到“1”原创性突破。本轮建设期以来,陕西省高校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34个。
陕西省财政厅每年安排4亿元,支持高校通过“三秦英才引进计划”“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计划”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并积极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引领作用,每年安排6000万元支持高校和企业探索校企联合新模式,组建200支行业领先的“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协力攻克技术难题、促进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陕西财政充分利用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优势,设置“红橙黄绿灰”五色监管预警机制,实现教育资金的全过程监控,确保资金安全、合规、高效使用。强化绩效结果应用,将绩效评价结果同专项资金测算分配挂钩,突出效益越大、分配越多,真正实现“预算有目标、执行有监控、完成有评价,结果有运用”的全链条绩效管理流程,促进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有机融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