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西府非遗考察队”三下乡:深耕西府非遗根脉,以“泥火智链”绘就传承新篇

2025-09-05 11:03:19 来源:西北在线

2025年暑假期间,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西府非遗考察队”用15天时间,走进陕西省宝鸡市市区及凤翔县六营村、南小里村等地,开展了主题为“泥火智链——商科AI赋能西府非遗创新实践行动”的暑期社会实践。这支队伍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泥塑、木版年画,同时深入探寻西府秦腔、传统民俗等本土文化精华,借助商科思维与AI技术为非遗传承创新注入动力,力求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和文化自信增添青春动能。  

微信图片_20250703123907

团队成员在西安财经大学党徽处合影

溯源非遗:走进乡间工坊,探寻文化根脉

为全面梳理西府非遗的发展历程与文化内涵,考察队成员深入六营村泥塑工坊、木版年画传承基地等场所,与非遗传承人亲切交流并亲身参与技艺制作,系统梳理非遗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记录非遗背后的匠心故事。他们搜集地方史志、统计数据,运用量化分析工具,精准找出非遗传承中存在的产业化程度低、传播范围窄等问题,并提出“数字化保护+创新传播”的解决思路。队员们还和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一同了解当地非遗保护政策及产业发展现状,共同研究“非遗+文创”“非遗+电商”等模式的可行性,为后续的赋能方案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队员们用脚步感受文化的深度,在泥塑的绚丽色彩和年画的刀笔韵味里,真切体会到非遗承载的匠人精神。

微信图片_20250703122932

团队成员前往凤翔泥塑文化园参观学习

科技添力:AI技术助力西府非遗“出圈”传播

微信图片_20250703123439

团队成员前往南小里村木版年画之邦学习考察

依托商科优势与AI技术,考察队对非遗技艺进行数字化采集和文创产品开发,让非遗资源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通过短视频、推文等新媒体平台矩阵,打造专属“非遗IP”,进一步扩大西府非遗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队员们还拍摄了非遗技艺相关短片,以年轻人的视角解读传统技艺在当下的价值,推动非遗文化从“存活”走向“流行”。此外,团队积极探索学校、企业与乡村的协同机制,助力非遗文创设计、精准营销以及实践基地建设,推动非遗从“坚守技艺”向“发展产业”转变。

实践育人:搭建非遗活态传承体系

这次实践不只是一次文化调研,更是一堂鲜活的“非遗思政课”。队员们通过亲身体验,深刻领悟非遗所蕴含的民族根脉与工匠精神,并以此为基础整理出《西府非遗调研资料集》,撰写了3万字的调研报告,为地方政府提供非遗保护与产业融合的可行方案。同时,他们开展地域认同教育,推动非遗走进校园、融入社区,构建起“产学研用”一体的传承生态。队员们表示,会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借助科技力量守护非遗,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微信图片_20250703122942

团队成员前往宝鸡秦腔博物馆实地探究与文化互动

以青春之力,激活非遗生命力

“泥火智链”实践行动既是对非遗保护的创新尝试,也是青年学子扎根乡村、履行文化使命的真实写照。团队以商科知识与AI技术为纽带,搭建起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传承中华文脉中的责任与担当。此外,“西府非遗队”凭借“科技+文化”的双重驱动,探索出非遗创新传承的特色之路。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校地企合作,建立非遗活态传承长效机制,让千年非遗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商科智慧与青年力量。 

责任编辑:郑艳妮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