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太白县社区矫正中心的心理咨询室,咨询师焦芳琴正在整理一叠厚厚的档案。“焦老师,我找到工作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从门口传来。焦芳琴抬头,看见小李(化名)正捧着一盒糖,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谁能想到,半年前这个年轻人还深陷在自我否定的泥潭中。
小李因一时冲动触犯法律,去年10月被纳入社区矫正。入矫初期,他整日闭门不出,拒绝与人交流。“反正我这辈子已经毁了”成了他的口头禅。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发现,小李的自暴自弃源于对未来的恐惧——他担心被社会歧视,更害怕找不到出路。
针对小李的情况,太白县司法局启动了“心理矫治+就业帮扶”双轨机制。心理咨询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多次一对一辅导,帮助他逐步走出思维误区。在“向阳而生”团体辅导活动中,小李听到其他矫正对象的蜕变故事,第一次露出了笑容。与此同时,就业帮扶专员根据他擅长机械维修的特点,推荐其参加县里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并成功对接本地一家汽修厂。
“现在每月能挣4000多元,老板说下个月就给我转正。”小李兴奋地展示着工作服上的厂牌。这个转变,正是太白县创新社区矫正工作的生动写照。
为深入了解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状况,太白县为每位新入矫的人员进行全面心理测评,依据测评结果,精准识别存在心理问题或高风险倾向的对象。工作人员深入走访社区矫正对象的家庭、社区,与他们的家人、邻居交流,全方位掌握其生活背景、人际关系等信息,为制定个性化心理疏导方案提供有力支撑。
在心理疏导实施阶段,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针对不同矫正对象的心理问题,开展一对一咨询服务。对于像小李这样自卑、迷茫的矫正对象,咨询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他们认识自身错误认知,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定期组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通过团队游戏、案例分享等形式,增强矫正对象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相互支持中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
除了心理疏导,太白县还整合社会资源,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帮扶措施。与本地企业合作,为有就业需求的矫正对象提供就业岗位;联合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对于生活困难的矫正对象,积极协调民政等部门,提供临时救助、申请低保等,解决他们的生活燃眉之急。
通过一系列心理疏导与教育帮扶举措,太白县社区矫正工作成效显著。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再犯罪率大幅降低,社会融入度显著提高。许多矫正对象重新找回生活信心,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我们不仅要管住人,更要暖透心。”通过心理疏导与帮扶措施相结合,近三年来太白县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均为零,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率100%。如今,像小李这样的蜕变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有人成为技术能手,有人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更有人当上了普法宣传员。
站在新的起点,太白县正着手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帮扶精准度。正如那间心理咨询室里新挂上的标语:“迷途知返诚可贵,社会关爱价更高。”在这里,每一颗迷失的心灵都能找到回家的路。(郭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