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三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伊利乳业自动化生产线上,机械臂正精准快速地将鲜奶注入包装;隔壁的娃哈哈纯净水车间,无菌冷灌装生产线正快节奏高效运转;而在传统香油作坊区,传统石磨与智能温控系统和谐共处,芝麻香气透过物联网监测终端直连云端品控平台——这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产业图景,正是三原高新区转型升级的生动注脚。
作为关中地区首个县域省级高新区,三原高新区充分发挥先天区位和雄厚产业优势,率先蹚出了一条西北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路径。2024年,三原高新区入驻企业256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5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9家,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10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29亿元,占全县总量的88.7%,成为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这条从“食品重镇”到“科创高地”的突围之路,书写着县域高新区创新发展的生动答卷。
链群共生:筑牢产业升级的坚实基底
产业是高新区发展的根基,而科学的产业布局则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三原高新区以“一区四园、双轴驱动”的空间格局为骨架,构建起绿色食品、新型制造工业、生物医药、现代商贸物流4大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园一主导、一园一特色”的链式发展生态,为科创赋能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一区四园”的空间密码。按照“园城互动、产城一体”的理念,三原高新区将14.09平方千米的规划面积科学划分为绿色食品工业园、新型制造工业园、生物医药工业园和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园。这种布局并非简单的空间分割,而是基于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精准定位:绿色食品工业园依托伊利、达利、娃哈哈等龙头企业,打造从原材料供应到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新型制造工业园聚焦航空、汽车配套及新材料,集聚陕西联塑、陕西恒安等企业加速高端化转型;生物医药工业园以白鹿医药、富捷药业为核心,覆盖中成药、化学药等全链条环节;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园则凭借华阳物流、远方物流的智能化升级,构建“公铁联运+智慧仓储”的现代物流体系。4大园区各司其职又协同联动,共同构成了三原高新区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
龙头引领的集群效应。在绿色食品产业领域,高新区已形成“龙头企业+包装配套+物流服务+能源供应”的全链条生态。伊利的牛奶生产线与娃哈哈的饮料车间比邻而居,永新包装、吉宏包装提供就近配套,远方物流、秦龙物流负责精准配送,陕煤蒸汽、华通燃气、陕西水务保障能源供应——这种“足不出园”的产业协同,让食品企业综合成本大幅降低。2024年,绿色食品产业营业收入达72.02亿元,其中,三原小磨香油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中国香油之乡”的品牌愈发响亮。
新型制造工业产业同样展现出强劲的集群活力。2024年,三原高新区新型制造工业产业营业收入达93.46亿元,其中,联塑科技通过“揭榜挂帅”创建省级技术研究中心,推动高分子材料在汽车零部件中应用,帮助研发周期缩短 30%,成为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典范。
生物医药和现代商贸物流产业也不甘示弱。富捷药业在甘草酸细分领域占据全国市场前列,其从甘草废渣中提取甘草异素类产品的技术为我国独有;华阳物流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成运输数字化和仓储透明化的物联网标杆物流基地,将大宗能源原材料货品装运周期缩短35%,绿色鲜活农副产品的即时配送可精准到小时,2024年,区内商贸物流产业营业收入达5.18亿元。4大产业集群相互支撑、互为补充,共同推动2024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大关。
传统与新兴的双向发力。三原高新区并未止步于传统产业的升级,而是积极布局新兴赛道。人工智能芯片封装平台项目的落地,借助芯粒异构集成技术(Chiplet)搭建起人工智能芯片封装及基础应用平台,5万平方米的厂房内,封测中心、算力中心将助力缩小我国在该领域与国外的差距;与香港科技大学、大湾区大学共建的清河湾(国际)智能机器人创新应用研究院,聚焦智能机器人前沿技术研发。这些新兴项目与传统产业形成“新旧共生”的发展格局,让高新区在稳根基的同时,不断拓展科创“新蓝海”。
智创融合:构建政产学研用的协同生态
科技创新的核心在于“协同”。三原高新区打破“县域园区创新资源不足”的固有认知,通过搭建创新平台、深化校地合作、完善联动机制,构建起“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让科创要素在高新区充分涌流。
高能级平台的磁吸效应。创新平台是集聚资源的“强磁场”。三原高新区投入9 600万元建设三原科创中心,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承载平台;引入清华大学智能智造中心为高新区注入顶尖智力资源。更具示范意义的是清河湾(国际)智能机器人创新应用研究院。该研究院由三原高新区与大湾区大学王煜教授团队共建,打造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企业孵化3大平台。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中,设立“智能制造设备及系统研发室”“智能协同机器人研发室”和“智能技术核心部件研发实验室”,为创新成果提供技术支撑;人才培养平台联结内地、香港及海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输出专业培训课程体系,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孵化平台借鉴香港科技大学经验,建立国际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与三原本地产业合作,孵化创新实体。
校地联动的创新网络。三原高新区深知,县域创新不能“闭门造车”。为此,高新区持续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2024年,新增10所高校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累计推动60余家企业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硅碳镁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高精尖项目相继落户。
这种合作并非单向的技术输入,而是“需求牵引+技术供给”的双向奔赴。富捷药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了多项技术合作,不断引进、吸收、消化先进工艺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持续推进自主创新和研发,陆续推出精品甘草酸、甘草酸单铵盐、甘草酸二铵盐等系列甘草制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联合攻关模式,让产学研合作真正落地见效。
全员参与的创新氛围。创新不仅来自高端平台,更源于企业一线。在陕西中晟科瑞汽车零件有限公司的生产技术大讲堂上,27岁的调漆工蒙乐为董事长、技术总监等“大咖”讲解“不停产条件下喷涂机械臂维保调整机理”。这个由一线工人与研发部门共同攻关的方案,降低了设备启动调试能耗,稳定了产品色彩,为企业节省成本超百万元,蒙乐也因此获得公司技术创新二等奖。如今,这种“人人可创新、处处有创新”的机制已在区内企业普及,中晟科瑞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5%以上,已获得9项技术专利。
梯度培育:激活科技企业的成长动能
科技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完善的培育机制则是企业成长的“沃土”。三原高新区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4大工程,通过精准施策、分类指导,让不同阶段的企业都能获得适配的支持,形成“幼苗—小树—大树”的“企业成长梯队”。
“一对一”助企业升规晋位。对于有潜力、成长性好但规模尚未达标的科技型企业,高新区每年筛选10家作为培育对象,提供“一企一策”的升规帮扶指导服务,助推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
“点对点”推动登高转型。针对传统优势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区实施“高企种子”培育计划,每年选择5家企业列入清单,实现“点对点”服务全覆盖,推动其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同时,推进拥有研发活动的传统优势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柔性引进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开展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制。健力宝饮料有限公司便是受益者之一。作为陪伴高新区成长的老牌企业,健力宝曾面临传统生产模式效率不高的问题。高新区帮助企业打造5G+智慧工厂,建立生产执行、能源管理、产品溯源等6大系统,构建产供销协同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从原物料需求到成品发货的端到端的数字化协同,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交付效率。
这种梯度培育机制成效显著。2024年,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0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52家,瞪羚企业8家,专精特新企业13家。
转化破题:打造科技成果落地的全链通道
科研与产业“两张皮”是县域创新的常见难题。三原高新区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成果转化生态,通过平台搭建、机制创新、案例示范,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全链条服务的转化平台。三原科创中心是高新区成果转化的“核心枢纽”。中心引入第三方专业运营机构负责市场化运作,建立起从技术评估、中试孵化到产业化落地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在技术评估环节,中心组建由高校专家、企业技术负责人、金融机构代表组成的评审团队,对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市场前景进行客观评估;在中试孵化环节,提供中试设备、场地支持,降低企业试错成本;在产业化落地环节,协调土地、资金等要素,推动成果快速量产。
“揭榜挂帅”激发攻坚活力。为破解企业技术难题,三原高新区推行“揭榜挂帅”机制,鼓励企业发布技术需求,高校、科研院所或其他企业“揭榜应战”。2024 年,白鹿制药、达利食品等龙头企业相继发起“揭榜”,聚焦健康食品配方优化、智能制造设备升级等领域。目前,“揭榜挂帅”机制已形成“企业需求清单—高校揭榜—政府补贴”模式,覆盖6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成为推动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抓手。
“三链融合”的保障机制。为确保成果转化顺畅,高新区创新实施覆盖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三链融合”机制。在产业链牵引方面,围绕4大百亿元级产业集群,建立“龙头企业出题、高校院所解题、政府助题”的联合攻关模式;在创新链支撑方面,推动60余家企业与高校共建研发平台,形成“问题共研、成果共享”的利益联结;在资金链保障方面,通过“专项贷款+产业基金+风险补偿+知识产权”的多维金融工具组合,有效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助力企业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这种“三链融合”机制让成果转化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
跨区域协同的转化案例。“西咸研发、三原转化”是三原高新区的精准定位。通过与西咸地区创新主体共建研发平台,高新区实现了创新资源的“借梯登高”。其中,与西安经开区、阎良航空基地共建的“飞地园区”,形成了完整的“研发—转化—生产”链条:西安的航空技术研发资源与三原的土地、劳动力优势深度结合,有力推动了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发展。高新区与香港科技大学团队合作的港科大芯片封装设备产业化项目,正是“研发在西安、转化在三原”协同模式的成功样板。高新区还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签订40余份产学研协议,共建5个产学研基地,在食品加工、新材料等领域加速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落地。
擘画蓝图:冲刺国家级高新区的新征程
2023年9月6日,三原县宣布举全县之力高标准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原高新区正式进军高新区“国家队”方阵。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高新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陕西省、西安市关于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相关精神,抢抓西安都市圈、“双中心”建设战略机遇,筑牢高新产业优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一方面,优化人才引育机制,强化金融赋能科技创新,加强科技交流合作,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另一方面,健全企业科技服务平台,深化领导干部包抓企业机制,建立“监测+保障+服务”动态清单,帮扶企业拓展市场、增加订单,加大技术、项目、金融等方面支持力度,向着“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愿景全速迈进。
从绿色食品到人工智能,从传统制造到科创高地,三原高新区的发展轨迹,是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突围中,三原高新区给出的答案清晰而坚定:县域经济不是发展的“天花板”,而是创新的“起跑线”!
当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火花,当政策与平台形成合力,当人才与资本找到归宿,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我国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三原智慧”与“三原力量”!(三原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