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这就是杨凌!

2025-10-24 14:58:06 来源:杨凌发布

你可能还没来过这里,但你的餐桌,早已被它悄悄改变。

它不是北上广深,却肩负着国家使命;它没有喧嚣繁华,却用科技与坚守,孕育着中国农业的未来。

这就是杨凌——一座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汇聚10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聚集7000多名科技工作者的“旱区农业硅谷”。赵洪璋、朱显谟、山仑、李振声等28位院士曾在这里扎根,“碧蚂1号”、“小偃6号”、“陕油8号”、“陕单609”、秦冠苹果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全景图谱……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农业科技成果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千年农耕,薪火相传

这就是杨凌,一片从4000年前就开始影响中国人餐桌的热土,农神后稷在此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启中华农耕文明的“原点”。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这片土地,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对“五谷丰登”的千年期盼。

科技破土,种业崛起

1997年,杨凌示范区成立。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肩负起农业现代化的“国家试验”,从此,实验室代替了锄头,科技创新筑就了丰收底气。

在这里,基因编辑成为新农活,智能装备成为新农具,农业数据成为新农资……

在这里,一粒“杨凌麦” 万顷中国田,每一粒种子都在改变世界。

“西农511”小麦采用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技术相结合,是中国首批绿色抗病品种。

"西农838"突破功能小麦育种极限,产量不仅突破1500斤,还让面粉成为控糖“营养餐”

陕单650玉米新品种稳产高产宜机收,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

“瑞雪”、“瑞香红”、“秦蜜”等自主培育苹果新品种,甜度高、耐储运,有望成为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更新换代的主栽品种。

在先正达杨凌技术中心,国内首创的LED无极调光温室突破玉米育种季节限制,比传统育种提速2倍,国内最大的单倍体工厂化生产平台可批量化创制优良种质,加速育种流程。

在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技术员轻点屏幕,通过AI技术精准实现光温、灌溉,省工又省力。

在杨凌农科蔬菜品种示范园,600多个新品种30多项新技术争奇斗艳,大棚里种植的是“芯”农业,让田间成为365天永不落幕的农高会,引领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这样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在中国农科城——杨凌比比皆是。

科技是杨凌写给大地的“情书”。目前,杨凌科技推广覆盖全国23个省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50余个,累计培养出1.8万余名具有“杨凌农民技术职称”的农民技术员,推动一批批“土专家”“田秀才”。将实用技术“带土移植”到田间地头,在甘肃旱塬、在新疆戈壁在陕南的山区……

杨凌的良种、技术、模式正让家乡的土地焕发新机,带动亿万群众发展畜禽、果业、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在这里,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国家旱区种业创新基地、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中国农创汇等重大平台资源聚集种业、果业、畜牧等产业创新中心加速建设,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等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体系辐射带动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以科技力量破解种源“卡脖子”难题,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并开启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新篇章。

创新引擎,驱动未来

这里除了不断突破“芯”农业,还聚焦现代种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智慧农业和智能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科技服务等5条重点发展产业链,以及会展服务业、特色文旅和创意农业,新能源、新材料、果蔬种苗育繁推、宠物产业等N条特色培育产业链,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奋力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

这里更有中国农业“奥林匹克”盛会——杨凌农高会。吸引全球目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超万项,累计促成投资与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加速释放农业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走向世界,播撒希望

耕耘万里开新局,依托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杨凌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建成10多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完成110多个优良作物品种的对比实验和高效栽培技术示范,辐射面积超3000万亩,让良种、良技、良法等“中国智慧”,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产能,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

这就是杨凌,没有遍地的霓虹,却有试验室里的彻夜灯火。它面积很小却承载着14亿中国人的饭碗,它默默耕耘却发出响亮的“强农”之声。

这就是杨凌,中国农业的“科技心脏”,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用科技重新定义“耕耘”,用创新续写“后稷传奇”。

岁月永远不会辜负赤诚,这就是杨凌,它的心声始终是大国农业需要什么杨凌就干什么!

来源:杨凌发布


责任编辑:王菲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