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吕新涛)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第三十二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已不仅是科技成果的“大集”,更是一场解码中国农业未来、应答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战略预演。当“新质生产力”这一关乎发展新动能的核心概念与最古老的农业相遇,杨凌正在向世界展示,如何为传统产业注入颠覆性的革新力量,驱动其向现代化、智能化、全球化跃迁。

为何是“新质生产力”?
本届农高会的主题,精准抓住了中国农业从“量变”到“质变”飞跃的关键。它标志着农业发展逻辑的根本转变:
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 核心种源、智慧农机、数字技术等,取代了单纯依靠人力与资源的投入,成为首要驱动力。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 不再是单一技术或产品的推广,而是通过“技术、品种、模式”的集成展示,推动全产业链的升级与生态构建。

从“跟随发展”到“引领未来”: 聚焦旱区农业等特定领域,目标直指打造“策源地”,彰显了在特定赛道实现引领的雄心。
从“展览会”到“创新生态枢纽”
本届农高会通过“四化”建设,实现了自身功能的战略升维:
专业化与市场化并重: 不仅是成果的“展示窗”,更是供需对接、要素匹配的“高速路”,让创新真正走向市场。
数字化与国际化融合: “云上展”打破时空限制,“海外展”与“上合组织博览会”则将中国方案推向世界,构建了内外双循环的开放节点。

品牌化与常态化协同: “365天永不落幕”的理念,使其从一个为期五天的展会,蜕变为一个持续产生价值、提供服务、促成合作的创新基础设施。
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杨凌答案”
农高会的每一个板块,都在回应时代的核心命题:
回应“粮食安全”: 通过种业创新、耕地保护等技术,夯实大国粮仓的根基。
践行“乡村振兴”: 通过产业富民、乡村宜居等模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可复制、可带走的“工具箱”。

推动“农业强国”: 汇聚政、产、学、研、金、服全要素,打通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促进“国际合作”: 以上合组织为支点,输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参与全球农业治理,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
杨凌农高会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农业的未来图景——那将是一个由数据和算法优化、由机器人精准作业、由生物技术赋能、在全球范围内高效配置资源的崭新世界。它不再仅仅是一场盛会,更是一个强有力的宣告:以新质生产力为犁铧,一场深刻影响国计民生的“田野革命”正从杨凌出发,深耕中国,望向世界。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