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十二届中国杨凌农高会榆阳头雁展区,37家企业与“头雁”主体组成的“方阵”格外醒目。它们以“图文展板+视频展播+实物展示+数字交互”的多元形式,带着8大类40余种农特产品集中亮相。
图文展板区清晰勾勒出榆阳农业的发展脉络,从“头雁”培育政策到产业布局规划,从技术攻关成果到市场拓展路径,一张张图表、一段段文字,系统呈现了当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节点。旁边的视频展播屏则循环播放着田间地头的生产场景:标准化大棚里的蔬菜管护、智能化养殖场的牲畜饲喂、深加工车间的流水线作业。这些展示不仅展现了榆阳现代农业的丰硕成果,更揭开了“头雁”领航产业振兴的发展密码。

“大家可以凑近看,咱们这产品用的是最传统的石碾工艺,能最大程度锁住食材里的营养和原香。您现在闻到的这个自然香气,就是石碾工艺独有的。”在榆林塞北古郡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的展位前,金黄的石碾小米与麦香浓郁的石磨面粉格外吸睛,二十多种杂粮产品整齐陈列,负责人刘勇正忙着向观众介绍产品的特点。“我们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主要销售石碾小米、石磨面粉等农产品,年产5000多吨。通过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销售,年销售额超1500万元。”榆林塞北古郡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勇说。
“作为‘头雁’,做企业也一定要想着为乡亲们多做点事。现在已经带动500多户农户,种了3000多亩小杂粮。针对100多户脱贫户,我们专门签了农产品收购协议,收购价还比市场价高20%以上。另外,公司还解决了45人的就业问题。”
刘勇正是榆阳“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生动缩影。自2020年榆阳区开展“头雁”培育以来,着力提升“头雁”的产业发展能力和联农带农能力,共培育408名“头雁”,实现全区317个行政村“一村一雁”全覆盖,多位“头雁”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后稷奖”、榆林市致富带头人等荣誉。
“头雁”们不仅自己闯市场,更带着小农户抱团发展,有效发挥了联农带农、兴农富农作用。从“土专家”到“领头雁”的张建仁,在参加“头雁”培育后,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联合村民承包果园,免费教技术。在他的带动下,老人和妇女都成为社里的技术管理专家,现在全村村民实现从“靠天吃饭”到“向山要富”的转变。

“2019年,在我的合作社的带动下,我们村集体栽上了1200多亩山地苹果,惠及191个人,达到人均5亩果园的标准。现在果树进入坐果期,今年每户增收2至3万元;再过三年,到了盛果期,要实现从每户增收变为每人增收2至3万元的标准。希望我们的村民,像我们现在栽种的山地苹果一样,能收获‘又大又好、健康’的生活,让村民生活更上一层楼,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榆林市榆阳区甜蜜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建仁举着手里的苹果向记者介绍。
在农高会琳琅满目的展台中,榆林市老闫家食品有限公司的南瓜子种子格外亮眼。作为破解产业瓶颈的“头雁”创新成果,它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农民驻足咨询。该公司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联合攻关,成功培育出可亩产300斤的优质南瓜子新品种,填补了国内南瓜子高产栽培的技术空白。
“我们此次把最新研发出来的这个种子带到了农高会现场,它具有多籽、品质好、产量高的优势,深受农民朋友的喜爱。”榆林市老闫家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闫磊说。
农高会的展台虽小,却映照出榆阳“头雁”领航的大格局。这些扎根田间地头的“领头人”,正以技术为翼、以产业为基,带动更多农户蹚出现代农业发展路,让榆阳的农业产业既有“含金量”,更有“带动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实力量。
“近年来,榆阳区为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头雁’培育为突破口,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在培育过程中,我们不仅打造出‘沙地上郡’公共品牌产业化联合体模式,培育出鱼河大米、榆阳米茶、榆阳土豆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还同步孵化出‘沙盖妹’‘好婆姨’‘上和湖羊’等具有鲜明地域辨识度的榆阳农业品牌,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实践成果。”榆阳区农业局副局长付继平表示,“接下来,我们将培育更多‘头雁’,带动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让他们真正成为产业振兴的坚实力量。”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