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渭南: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25-10-30 09:13:27 来源:西北在线

10月28日,渭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渭南市农业农村局三级调研员刘刚介绍了该市近年来在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方面的重要举措与显著成果。

近年来,渭南市创新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一手抓示范引领、一手抓全域提升,以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成效不断厚植“六强一富一美”农业强市的底色成色,在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彰显秦东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走出了一条具有渭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图一表一清单”,勾勒乡村发展蓝图

渭南市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理念,探索实践“一图一表一清单”工作法。全市行政村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一张图”,该图兼顾现实与未来需求,强化刚性约束,确保乡村发展方向明确。工作组通过进村入户调查,完善包含12项内容的“一张表”,全面掌握乡村实情,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该市将任务量化为清单,明确责任人与完成时限,把市级重点村“五强”目标细化为55项建设内容,将提升村“五化”的内容细化为36项建设目标,让工作推进有章可循。

创新机制强推进,夯实乡村建设根基

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渭南市建立“1+2”工作体制和专班推进、项目库管理的推进机制。该市推行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主要负责人“一肩挑”制度,各县(市、区)成立相应机构,形成高效工作体系。市县两级成立以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工作专班,明确7项工作职责,凝聚工作合力。该市率先出台相关行动方案和示范创建管理办法,将乡村建设“183”行动12项重点任务细化为“1+15”专项任务体系,由14个市级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推进。同时坚持项目库管理制度,2025年初,110个市级重点村确定实施633个项目,该市统筹整合资金7.2亿元,市级财政专项安排5480万元用于奖补,办成了一系列民生实事。

多措并举提质效,展现乡村崭新风貌

渭南市持续做大做强“土特产”文章,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升级。白水县的苹果、澄城县的樱桃、大荔县的冬枣、富平县的尖柿等特色农产品闻名遐迩。该市建立品牌培育机制,潼关肉夹馍、韩城大红袍花椒等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九大水果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达295.67亿元。

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方面,该市分类推进“三大革命”,农村户厕改造普及率达83.22%,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到40.6%,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达95%。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17698公里,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占比达9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68%。在公共服务方面,乡村学校、村卫生室、农村幸福院等设施不断完善。在乡村治理上,该市开展“法律进乡村”等活动,65个行政村成功创建国家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推广多种务实管用的乡村治理做法,7项经验入选全国和省级“枫桥式工作法”案例;“一约四会”有效遏制不良风气。

渭南市通过一系列举措,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取得显著成效。未来,渭南市将继续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协同推进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与乡村治理,不断激发乡村活力,为打造彰显秦东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而不懈努力,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树标杆、走在前。

本报记者 乔刚

责任编辑:赵颖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