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你们法院体恤企业困难,给了我们喘息的机会,现在企业生产已经重回正轨,感谢你们给了我们重生的机会!”近日,陕西省蒲城法院收到一面锦旗,特别之处在于这份感谢来自作为被执行人的某锂电公司。
据悉,该锂电公司因开发建设新项目,与供应商及施工企业发生合同纠纷,累计欠款达数百万元。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干警深入企业走访调研,了解到该公司恰逢市场拓展的关键时期,投入了巨额资金,目前资金周转困难,暂无能力支付本案执行款,但该公司仍具备发展潜力,且其产品在新能源市场具有前景,判断该企业属于“暂遇困难但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类型。执行干警没有简单采取冻结、限高、罚款等强制措施,而是依法采取“活封活扣、保障经营”的柔性执行方案,避免司法措施影响企业正常运转。同时,从纾解公司困境及促进后续顺利执行出发,积极寻找双方利益的平衡点,主动搭建双方沟通桥梁,组织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进行多轮协商。向申请执行人披露锂电公司的经营现状和还款意愿,积极引导双方以分期履行的灵活方式达成和解,既保障了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也为被执行人争取了纾困空间。10月17日,随着最后一笔执行款汇入指定账户,申请执行人也放弃了违约金等部分债权,某锂电公司作为被执行人的3起案件全部圆满执行完毕。
此系列案件的成功化解,是蒲城法院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融入执行工作的缩影。这也充分证明,强制执行并非只有“刚性”的一面,适时注入“柔性”的司法智慧,在依法保障申请人权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被执行人生产经营的影响,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优化营商环境,最终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相统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下一步,蒲城法院将继续坚持“比例原则”与“双赢思维”,对有挽救价值的企业采取“救企纾困”式执行,让司法力量既成为维护公平正义的“利器”,也成为滋养市场活力的“活水”。
本报记者 李勇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