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行走巴蜀话工业 观势察新启未来

——全国经济媒体社长总编行见证四川工业发展成就

2025-11-10 09:21:01 来源:川经瞭望

11月3日至8日,“十四五”工业成就看四川——2025全国经济媒体社长总编行活动在四川举行。在数日的行程中,来自全国近30家媒体的社长、总编、骨干记者等开启了一场跨越成都、德阳、宜宾三地的深度探访之旅。他们走进车间一线、创新平台与产业园区,以媒体人的专业视角,打捞四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细节,解码区域产业变革的核心密码。

这是一场对四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地见证——从优势产业的支撑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涌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川实践被真实记录、专业解读。

这是一次四川故事与时代命题的同频共振——通过一线走访与专题研讨,来自全国多地的经济媒体以多维观察、专业笔触,为区域经济发展凝聚共识、汇聚合力。

行走巴蜀,观势察新。这场跨越三地的密集调研,不仅展现了四川工业的扎实根基与澎湃动能,更以媒体之眼、专业之笔,为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真实、立体、生动的四川样本。

媒体团走进五粮液集团公司调研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驻会副会长杜跃进:

走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川工业

时隔五年,再度随全国经济媒体社长总编行踏上四川热土,杜跃进以“老友”之眼,见证了这片西部发展高地产业图景的深刻变迁。“‘十四五’以来,四川工业发展既保持着战略定力,又展现出令人惊喜的创新活力。”杜跃进说。

一路走来,四川工业发展的层次与脉络清晰可见。在成都,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加速布局,智能制造基地遍地开花;在德阳,东方汽轮机、国机重装等“国之重器”的生产车间里,重型装备的轰鸣与智能产线的精密运转交织共鸣,传统重装基地焕发出崭新生机;在宜宾,从硅料、硅片到电池片、组件的完整光伏产业链快速成型……一系列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践正在巴蜀大地持续深化。

亲历亲见,让杜跃进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十五五”时期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有了深切体会:既要加快做大做强步伐,也要坚持绿色发展环境友好,建设更多更好的“零碳工厂”“灯塔工厂”“黑灯工厂”;既要倾力打造装备制造业巨擘,也要培育众多集工业制造与高端生产服务于一体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既要锐意创新不断突破技术和产业瓶颈,又要着眼市场构建新产业集群,形成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面对“十五五”新征程,这位四川的老朋友充满信心,“我相信,随着既有布局的逐步展开,四川工业必将谱写又一个跨越式发展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证券日报社内审委员会委员赵学毅:

“技术+资本”双轮驱动,四川新质生产力培育“实招”值得点赞

通过本次媒体行的走访调研,赵学毅直观感受到四川在培育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扎实举措与亮眼突破,“四川正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产业生态为支撑,全力推动产业升级,期待‘十五五’时期,四川工业发展能再上一层楼。”

赵学毅对成都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实践与突破尤为赞赏。在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他了解到以诺普为代表的链主企业持续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参与多项国家标准制定,推动机器人技术持续创新,为成都乃至四川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核心支撑。与此同时,该中心积极打造机器人产教联合体,吸引链主企业入驻,集聚人工智能关联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赋能,持续构建开放融合的新兴产业生态。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储备方面,成都乃至四川也做了不少尝试。”赵学毅说,比如,举办系列成果转化促进活动,发布产学研用合作需求清单和科技成果转化清单,联合高校和企业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模式等,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了持续动力。

赵学毅特别关注到,成都已构建起“资助—种子—天使—创投”全周期早期资本支持体系。该体系实现优势产业全覆盖,精准匹配企业从初创到成长的各阶段资金需求,成功孵化培育出一批优质上市公司,为新质生产力培育筑牢资本根基。

“科创板已经设置科创成长层,北交所坚守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定位,新三板健全差异化制度,畅通对接机制,更将助力四川及全国各地相关企业融资与发展。”赵学毅表示。

中国工业报社副社长、执行总编辑周志懿:

于“震撼之旅”中,窥见四川工业的新未来

踏上四川工业采访之旅,周志懿见证了车间里轰鸣的“国之重器”、企业展厅里陈列的尖端成果、从业者眼中的坚定与热忱,这位深耕工业领域的观察者,对“国家工业战略腹地”的内涵有了更立体鲜活的认知。

“这趟四川行,远比想象中震撼!”站在国机重装自主研发的8万吨模锻压机前,看着大型核心零部件缓缓下线,周志懿由衷感慨,“作为我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门类、31个制造业大类的省份,四川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六大优势产业不仅撑起了工业经济的‘四梁八柱’,更肩负起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使命。”

从特锐德川开电气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线,到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未来产业的策源实践,再到东方汽轮机“国之重器”的持续涌现……周志懿目光所及,正是四川工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门类齐全,实力雄厚,奋发有为,成绩卓著!”周志懿用铿锵有力的16个字,道出了此行的真切感受,更饱含对四川工业的祝福与期待,“通过这次采访,我认为四川工业在‘十四五’期间交出了实现预期甚至超出预期的答卷,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了创新高地,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建强了战略枢纽,为支撑国内大循环夯实了关键节点。”

走出国机重装,奔赴下一个采访点位,周志懿仍然满怀期许——不断积累的工业基础、代代相传的工业精神,赋予了“四川制造”独特气质与创新活力,有理由相信,“十五五”期间,这里能涌现更多领跑行业的“排头兵”、开拓未来的“种子选手”,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上贡献更大力量。

《企业文化》杂志总编辑李长江:

实干精神铸就四川工业高质量发展底色

从成都到德阳再到宜宾,几天的深入走访,“实干四川”四个字在李长江心中深深扎根。

四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上,更根植于深厚的精神文化沃土。在东方汽轮机“东汽精神”文化长廊前驻足时,李长江找到了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密码。“从三线建设时期‘一根麻绳闹革命’,到如今的跨越式发展,‘东汽精神’始终是支撑企业前行的核心力量。”他表示,这种精神力量在康弘药业同样得到了生动体现——十年十亿“一滴水”的坚持,彰显出川企可贵的创新韧性与战略定力。

李长江还特别提到,四川亲商爱商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成长提供了沃土。从省级到市级搭建的“企业之家”服务平台,通过精准政策解读、一对一帮扶等务实举措,真正让企业放开手脚、专注创新。“这样的环境,才能孕育巨人企业,激发巨大潜力。”他强调。

李长江表示,此次四川之行所见证的这份“‘十四五’工业答卷”,既展现了实干精神与创新活力的深度融合,也勾勒出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令人振奋,更令人期待。

西北信息报社副总编辑查正亮:

走一步、想多步,四川工业布局显智慧

“以往来四川,多是领略山水人文之美,此行聚焦工业,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战略视野的四川。”查正亮感慨道。在此次2025全国经济媒体社长总编四川行活动中,他不仅感受到了四川企业的务实与专注,更体会到四川在产业布局上的前瞻思维与差异化路径。

在特锐德川开电气有限公司的走访令查正亮印象深刻。“在那里,我看到企业走一步、想多步,在充电设备市场尚未饱和的情况下,已提前规划到未来城市建设的应用场景,这种前瞻性布局令人钦佩。”他还提到,川开电气拥有500余名行业精英和学术领军人物组成的技术研发团队,这充分体现了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技术为王”的理念,只有掌握核心科技,才能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查正亮还观察到,基于自身资源与优势,四川多地走出了一条条特色鲜明的发展路径。例如,成都注重发展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诸多未来产业,德阳则深耕重型装备制造基础等。“这种因地制宜的策略,正是四川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务实之举。”

查正亮表示,此次四川行所见证的“工业答卷”,不仅展现了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布局上的担当,更彰显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智慧。期待四川工业在追求技术突破的同时,始终坚守发展的初心,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动产业行稳致远,为中国新型工业化贡献更多四川智慧。

安徽经济报社副总编辑张文连:

沃土滋养活力,四川工业有自身的鲜明特质

通过连日来的行进式调研采访,张文连对四川工业发展的特质感受日益清晰。

“四川工业有自身的鲜明特质,呈现出向新而行、以智赋能、绿色发展等特征。”回顾几天的行程,张文连总结道,“这些天的所听、所见,都是四川工业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生动缩影。这也与我国当前推动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

在德阳,厚重的工业文明与前沿的创新实践交织共鸣。东方汽轮机、国机重型装备集团展示的“国之重器”,彰显出四川重型装备制造领域的雄厚实力与鲜明特色。张文连特别关注到,相关企业在彼此的协同配套中,构筑形成了当地坚实的产业生态。“这种深度的产业协同,让传统装备制造业爆发出新的生命力,是体系化竞争力的体现,是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着墨。”

“与此同时,一股新兴的力量正在四川加速奔涌。”张文连谈到,当媒体团接连走进一家家绿色能源企业,从氢能的布局到新能源电池的产业链集聚,四川展现出“首屈一指”的发展势头,让他和同事们感到惊叹。

他认为,四川在新兴产业领域赛道持续实现突围,动能表现也如此澎湃。这些不仅成为四川工业的新增长点,更为国家能源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

谈及此行的深刻印象,张文连直言,四川实实在在为企服务的理念和真心实意构建的良好生态让人眼前一亮。

“企业的活力,当然离不开沃土的滋养。”张文连说,四川全力以赴推进“企业之家”建设,构建起全方位服务体系和覆盖全省的支撑网络,着力提振企业信心、稳定发展预期,这或许正是四川企业能心无旁骛谋发展、抓发展、推动发展的关键所在。

市场信息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薛庆红:

四川工业里藏着厚积薄发的市场竞争密码

在采访调研东方电气(成都)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过程中,薛庆红被这家企业的战略选择所触动——没有急于追求短期盈利,而是在氢能这一未来赛道上追求“制储运加用检”全产业链的完整布局。常年深耕市场研究、与各类企业打交道的他,由此对四川工业的市场潜力,有了更为深刻的审视。

在薛庆红看来,四川工业的“市场智慧”,正蕴含在这“不急于一时”的战略定力里。以东方氢能为例:聚焦氢能产业长期价值,依托核心技术攻关、全产业链搭建上的持续投入,加速氢能技术的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在得知今年5月东方电气氢燃料电池系统成功商用的故事后,薛庆红不禁再次为四川工业企业以“战略投入”换“市场先机”的远见点赞。

这种战略选择并非个例。薛庆红分析,作为拥有全部41个工业门类的省份,四川既有东方汽轮机等肩负战略重任的“国之重器”,也有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等未来产业的“潜力股”,既能守住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键防线,又具备竞逐产业新赛道的强劲活力。这份“厚积”之下,是技术优势的积累、产业生态的成型,更是未来市场爆发的坚实底气。

“随着战略布局的持续深化、技术成果的加速转化,四川工业必将进一步释放厚积薄发的市场能量。”薛庆红坚信,未来这里会涌现出更多像东方氢能这样兼具技术硬实力与市场远见的标杆企业,而他也将持续关注“四川制造”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的精彩呈现。

甘肃经济日报社编委吴正楠:

真切感受到了四川工业的雄厚实力与发展后劲

调研首日,走访成都多个点位后,吴正楠已深有感触:“成都不仅依靠人才引领发展,更凭借绿色动能的持续迸发,展现出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的前瞻视野。”他坦言,初步观察已让人感受到四川工业的扎实根基与澎湃活力。

在沃飞长空,吴正楠了解到该企业仅研发团队的规模就有近600人,深感震撼,“他们专注于前沿技术的研发,虽然产品应用目前还不算广泛,却极具前瞻性,但这也恰恰证明了他们巨大的创新潜力。”

给吴正楠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四川荣创新能。吴正楠说,作为进入氢能轨道交通领域最早、实力最强的企业之一,这家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行列的四川企业,其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核心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全国70%氢能轨道交通车型提供了动力系统。“在氢能利用这一新兴领域,产品设计寿命能突破3万小时已属领先,而据企业介绍,其产品作为发电系统使用时的设计寿命更可达4万—5万小时,这充分体现了四川在绿色能源技术上的硬实力。”吴正楠表示。

谈及四川的装备制造业,吴正楠则以天马轴承为例谈到:“企业年销售收入从20多年前的200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40亿元,这样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他直言,从一家成都企业的卓越成长,足以窥见四川装备制造业整体的蓬勃生机与雄厚实力。

深入调研采访成都、德阳、宜宾的工业点位后,吴正楠表示,从单点突破到全面迈进,四川正以加速崛起的新质生产力,扛牢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时代重任。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新闻采访部主任郭新志:

四川将成为引领我国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此行,我们以成都为起点,先后深入中国重装之都德阳和中国酒都宜宾,进车间、看项目,完全刷新了我对四川工业经济发展的既有认知。”2025全国经济媒体社长总编四川行活动期间,郭新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感慨。

此前,郭新志主要从上市公司维度观察四川工业,此行深入企业一线,使他的认知从数据和报表走向现实。他告诉记者,真切体会到了四川工业企业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所表现出的战略定力、经营韧性以及对技术的极致追求。“这些鲜活的特质,远超书面报告所能呈现的。”

“此次调研采访,无论是走访制造业基地,还是参观创新园区,所见企业无不活力满满、信心十足。他们与四川各级各部门显著提升的综合服务水平相得益彰,令人印象深刻。”郭新志说,从企业家口中,他得知,四川的服务理念、产业规划、营商环境以及创新生态、产业集群,在近年都得到了极大提升。“这种整体性进步,必将为‘十五五’期间四川的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郭新志认为,作为我国西部经济体量最大的省份,四川在“十四五”期间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扎实培育新质生产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工业答卷”。

“这份亮眼答卷的背后,是四川各区域经济的协同共兴。”郭新志进一步解释,“十四五”期间,四川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夯实了全省经济的坚实基础,注入了强劲的协同动能,他坚信,这必将推动四川在“十五五”期间实现更高水平的整体跃升,成为引领我国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第一健康报道总编辑李达:

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四川答卷”为“十五五”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路走来,我深切感受到了四川工业的创新活力,更看到了新质生产力在这片热土上的生动实践。”通过实地探访和专题研讨,李达对四川工业经济发展成就予以高度评价。

李达表示,无论是新兴产业的前瞻布局,还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处处可见创新驱动的澎湃动能。在他看来,四川在新能源动力飞行器、大型工程机械领域的创新应用,与氢能源全产业链的突破相辅相成,共同勾勒出传统工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宏伟蓝图。

其中,让李达印象深刻的还有康弘药业。“康弘药业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恰是无数川企砥砺前行的一个缩影,为‘川派’企业家精神的坚韧与匠心提供了最生动的注解。”李达表示,这家“老牌”药企坚持差异化发展,在生物制药领域持续深耕,展现出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决心与实力。

“同时,‘企业之家’服务平台的高效运转,也让我们看到了四川在优化营商环境上的持续性努力与系统性作为。”李达认为,“十四五”期间,四川在新兴产业布局上展现出前瞻视野,以系统思维推进产业升级。无论是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还是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四川都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路子。“这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四川答卷’,为‘十五五’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央广网四川频道采编人员唐诗敏:

“四川造”成果背后,是面向未来的战略决心

在2025全国经济媒体社长总编四川行活动期间,唐诗敏深切感受到,此行所见不仅是“四川造”的技术成果,更是四川面向未来所展现出的清晰战略决心。

“四川工业呈现出的‘向新’‘向绿’‘向智’发展新态势,让我对四川工业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与期待。”唐诗敏说,四川在打造未来竞争新优势上布局清晰、决心坚定,越来越多企业正以创新为驱动、绿色为底色、智能为方向,展现出蓬勃活力。

唐诗敏特别点赞了沃飞长空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探索。她说,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在四川已进入积极布局与务实推进阶段。媒体团现场观摩了该企业几代飞行器的演进历程,其清晰的迭代路径印证了扎实的设计功底与商业化潜力。

在她看来,此类产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强大的产业辐射力。一旦实现大规模普及,将成为撬动多个产业发展的“战略支点”:不仅直接壮大低空经济,更将激活文旅、紧急医疗救援、轨道交通等相关产业,最终形成环环相扣、协同共进的产业新生态。

“当前,我国正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四川的实践正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体现。”唐诗敏表示。

四川日报社记者陈俊伶:

四川,何以成“链”?

“这几天的实地走访,让我对四川工业的‘链’式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11月7日,2025全国经济媒体社长总编四川行活动即将结束,回顾几天的走访,陈俊伶用一个“链”字概括了她的观察体会。

她表示,四川工业发展已从单个企业的突破转向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推进。“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展现的‘链主牵引、平台赋能’令人印象深刻。”陈俊伶还告诉记者,在东方氢能和荣创新能采访时,她看到了从制氢、储运到应用的完整氢能产业链,生动体现了四川以“链”布局、靠“链”取胜的发展路径。“天府之国”的工业图景,已从过去企业的单点突破,全面转向整个产业生态“链”的协同融合。

令陈俊伶尤为惊喜的,是四川系统性构建产业生态的格局与能力。“它不是在简单地承接产业转移,而是依托科教资源与市场空间,有预见性地选择赛道,并通过‘建圈强链’行动,精准地补链、强链、延链。”她解释道,这个“链”不仅是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链”,也是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价值链”,四川正将单点的技术优势,扩展为整个产业的系统优势,这也是四川故事中,最独特、最值得向全国讲述的核心价值。

陈俊伶告诉记者,她对四川工业经济的未来充满期待。期望四川能继续写好“链”式发展的文章,让这条覆盖技术、产业、市场的良性循环链条更加坚韧、更具活力,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中,贡献更多独特的“四川方案”。

四川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杨璐:

以媒体之眼洞察四川工业,以专业之笔传递发展强音

在组织并参与2025全国经济媒体社长总编行活动期间,杨璐与全国多地的同行一道,深入成都、德阳、宜宾等地,全景式感受四川工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通过这几天的实地走访,我们充分领略到四川工业展现出的新活力与硬实力!”杨璐表示。

“此次调研采访,从成都的机器人创新中心、超算中心等新质生产力代表项目,到德阳装备制造企业展现的从‘0到1’突破与‘1到N’拓展,再到宜宾动力电池全产业链和食品饮料特色产业集群,一路收获满满、感触满满。”杨璐特别说道,这样的安排旨在通过点与面的结合,让全国媒体同仁既能看见“树木”,更能窥见“森林”,全方位感知四川工业的活力与实力。

作为深耕经济报道的媒体人,杨璐对自身使命有着清晰定位,“对媒体而言,我们不仅要成为四川工业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更要当好积极的推动者。”她阐释道,“见证与记录,体现在我们深入一线践行‘四力’,开展调查研究的生动实践;而作为推动者,我们则要善用手中的笔与镜头,为四川工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这是我们媒体人应尽的职责与所能作出的贡献。”

站在“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扬帆启航的历史交汇点,杨璐对四川工业的未来充满期待:“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见证并记录四川工业的澎湃篇章,以更多元的融媒体报道,为四川工业发展‘鼓’与‘呼’,将这片热土上的工业故事,传得更广、唱得更响。”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唐千惠  何宗蔚  蒋师帅  李霁玥/文

乔薇  鲍安华/图

责任编辑:赵颖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