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者在北京某高校一家无人便利店选购商品。
祝莹晰摄
深夜2时,北京一高校学生宿舍楼下的无人便利店仍在运营。刘一璇扫码开门,取了一瓶苏打水,扫码、付款、离店,全程不到2分钟。“我们的社团活动经常在深夜结束,别的便利店都关门了,只有这家还开着,能买到想喝的饮料。”刘一璇说。
无人便利店、自助健身房、无人自习室、无人咖啡厅……这些以“零人力”支撑“全天候”的微型商业空间,正以技术为支点、以需求为牵引,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重塑消费体验。相关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无人零售市场销售额预计将超过500亿元。
这些无人微型商业空间有哪些特点?以无人便利店为例,广东一家无人便利店的负责人李雅玟介绍,无人便利店的单店面积通常不到10平方米,租金低、运营人力少、效率高。门禁系统、摄像头、自助收银机是必备的“三件套”,通过后台算法自动调整陈列和价格,以实现精细化管理。
“无人便利店并不是简单的‘没营业员’,而是零售业逻辑的重构。”李雅玟说,在她的电脑后台,每一笔交易、每一次顾客停留都能被实时记录。AI系统分析消费者偏好,自动生成补货建议。无人自习室、无人咖啡厅等都应用了这种模式。
这些无人微型商业空间精准契合了消费者多样化的场景需求。自助健身房面向夜间锻炼的白领,无人咖啡厅服务自由职业者和创作者,无人茶社为商务会谈提供私密空间。这些“按需消费、即时满足”的场景,精准契合了年轻群体追求效率与自由的心理。
工作日晚上10时,上海市一家共享自习室仍灯火通明,后台自动统计着进出人数与预约时段。白领胡晓凡下班后来此备考研究生,“自习室24小时营业,不受时间限制,可以高效利用下班后的空闲时间。”她说。
对商家而言,开一家无人店有哪些好处?“虽然一名管理员能远程管理十几家店,但补货、清洁、维护仍需人工完成。无人便利店与传统便利店在人力成本上差距有限。”李雅玟坦言,其真正的优势在于选址灵活、门槛更低,能够适应更多的场景,例如在300—400人以内的中小型工厂和写字楼中,传统便利店很难开起来,而无人便利店只要日营业额达500元就能盈利。
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各类无人店在顾客体验与商家运营上仍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有消费者认为“第一次进门完全不知道怎么操作”“并没有感觉自己在‘自由选购’,反而担心被录像”。
有无人便利店工作人员表示,售后问题是目前运营的难点之一。比如,买单后发现商品有问题,只能退款,不能换货;网络故障时,顾客甚至可能被困在门内。未来技术更成熟后,“人脸识别+无感支付”有望进一步改善体验。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无人经济的出现,是人工智能和消费场景深度融合的结果。其意义不仅在于降低成本,更在于提供差异化的消费方式。未来无人经济将朝“有人+无人”的混合模式发展,比如部分便利店夜间切换为无人值守,兼顾安全与效率。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