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即明烈士家书。

淮海战役纪念馆内人民群众支前展厅。

主题雕塑“运输线上”。
本文图片来源:淮海战役纪念馆
江苏徐州凤凰山麓,松柏苍翠,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矗立此间,庄严肃穆。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打响,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以及部分地方武装共60万人参加,在华东、中原、华北等地区人民的全力支援下,经过60多天作战,基本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5年11月6日,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和纪念馆建成开放;2007年7月,纪念馆新馆建成开放。2020年,纪念馆启动改陈工程,2021年7月1日,基本陈列“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历史展览”正式开放。该展览以“人民的胜利”为主题,设序厅、传承厅和“两种前途 命运决战”“逐鹿淮海 决战决胜”“人民战争 深厚伟力”“革命英烈 永垂不朽”四部分,用2066件文物藏品、1200份档案、1100张历史照片和20余处场景,全面展示淮海战役的战斗历程、历史内涵和革命精神。
文物镌刻英雄故事
淮海战役纪念馆的馆藏文物数量庞大且类型丰富,既有记录作战过程的文献,也有作战所用武器,还有油灯、独轮车等生活、生产物品,其中一级文物38件。
淮海战役总前委的电台是国家一级文物,被称为淮海战场的“无声传令官”。这台设备日夜运转,用于接收中央军委指示、指挥部队作战,在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至要至盼”的宿县攻城指令到中央军委明确复电“完全同意先打黄维”,电波串联起作战前线和指挥中枢,见证了战役方案的完善与多场硬仗的胜利。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在淮海战役中,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河北五省共出动543万人支援前线,或运输物资、或缝制军装、或转运伤员……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
纪念馆里有一件特别的国家一级文物——山东特等支前功臣唐和恩在淮海战役中使用的小竹竿,长1.06米,上面密密麻麻刻着字,细看是一些地名。1948年秋,唐和恩响应号召,参加支前小车队。他带领小车队冒风雪、忍饥寒,翻山涉水、日夜奔走,走累了就拿小竹竿当拄棍,遇到河流阻挡,就用小竹竿来探深浅,风雪淤泥中用它摸索道路。唐和恩每到一地,就用针尖把地名刻在竹竿上,共刻下了山东、安徽、江苏3省88个城镇和村庄的名称,行程长达5000余里。淮海战役结束后,唐和恩被授予“华东支前英雄”荣誉称号,他带领的小队被评为“支前模范队”。
“父母大人:几年不通信,家中一切情形如何……等我死不了,革命胜利再回家,今送上像(相)片一张,作想念之用吧……”1948年10月21日,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8师23团1营的政治教导员孙即明给山东老家的父母寄出了人生中最后一封家书。当年12月14日,在总攻黄维军团的战斗中,孙即明壮烈牺牲,年仅24岁。淮海战役纪念馆的一面展墙上陈列着一封封烈士家书,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挚情感令人动容。
真切体验历史场景
为了丰富观众的参观体验,纪念馆将表格、图片、视频、实物等组合展示,并设计了多处互动体验场景。
“没有桥腿,我们当桥腿。”在“十人桥”互动展区,视频中展现了战士跳入河中组成“人桥”的情景。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7师79团在追击敌军途中,被十几米宽的河流挡住去路。为了快速渡河,副排长范学福等带领战士们跳入冰凉的河水中,用身体做桥墩,架起一座人桥。他们架设人桥长达75分钟,让500余名战士过桥。
“我撑得住,你大胆走!”在可掀起的拼接桥面下,冷气阵阵袭来,孩子们模拟人桥架设,按任务卡分工,蹲下充当“桥墩”,尽管累得腿软,却始终未松开托板。大家在这场体验课中直观体会到架桥战士们遭遇的困难,深刻感受战士们的坚守与担当。
支前小推车推起来是啥感觉?展厅里,观众可以亲手扶住车把,推动负重的小推车,体验支前民工的艰辛。当年,山东省泗水县模范运输团1054名民工,冒飞机袭扰、忍饥寒交迫,为前线运输粮食、物资,原定6天运粮4.5万公斤,却仅用3天就运粮5.6万公斤。互动体验让那段军民同心的壮阔历史鲜活起来,也让人深刻读懂“功劳车”承载的磅礴力量。
“战友们,我们永远想着你们,你们为党、为人民的利益、为中国的今天献出最宝贵的生命。我要继续听党的话,继续为党、为人民奋斗。我们记着你们,你们就活着!”在“我想对你说”互动体验区,老兵潘宗道拿起墙上的话筒录下留言。这面墙上挂满话筒,让观众与270位烈士“对话”。参观者可以通过话筒聆听烈士故事,也可以录下想对烈士说的话,其他观众也可以收听这些留言。
打造“行走的纪念馆”
为了更好地传播弘扬淮海战役革命精神,今年3月以来,淮海战役纪念馆创新打造“行走的淮海战役纪念馆”红色文化直通车项目,将红色教育从纪念馆延伸到基层一线。直通车走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军营等,成为徐州红色教育的“流动名片”。
红色文化直通车采取“点单式”服务模式,针对不同单位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教育方案。该项目精心打造了“3大主题展览+4类专题党课+10个红色故事”模块化内容库。例如,针对青少年群体,采用情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方法,让红色故事更动人。纪念馆联合徐州市解放路小学等学校推出“清明课程+烈士图片展”,通过沉浸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联合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举办红色故事会;邀请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志愿者参与《英灵的追思》等红色故事宣讲,让革命精神在讲述中传承。
“这是烈士用过的文件包吗?”一名小学生看着操场上的展板问道。今年9月,徐州市解放路小学迎来一场特别的“开学第一课”,“行走的淮海战役纪念馆”红色直通车来到校园,讲解员将革命先辈的故事娓娓道来,孩子们听得入神,不断提问。近年来,淮海战役纪念馆举办的“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精品文物展”“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淮海战役支前文物图片展”“解放——华东地区解放战争重要战役史料图片展”等一系列精品展览走向全国。今年推出的“决胜密码——淮海战役文物史料展”入选国家文物局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该展览专门为青少年打造,设置了史料翻板、互动体验、实景模拟等展项,把展厅变为集历史、思政教育等于一体的研学教室。除了大力开展公共教育,淮海战役纪念馆还不断加强文物征集以及淮海战役亲历者口述史整理。2014年至今,纪念馆工作人员奔赴全国26个省区市,累计采访淮海战役亲历者795人,征集文物史料1300余件,采集口述史影像资料61580分钟,整理口述资料450余万字,并编辑出版《淮海战役亲历者口述史》,为淮海战役研究增添了翔实资料。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