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全市共有医务社会工作者787人,统筹志愿者9803人,融入293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

部署医务社工 北京颇下实功

2025-11-25 09:53:5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社会康复科的医务社工在为患儿辅导功课。

本报记者 熊 建摄

日前,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志愿者走进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铁石苗族彝族乡铁石小学,为该校教职工测量血压、问诊把脉,并提供食疗保健、中医调理等咨询服务,送去养生知识,守护教职工健康。图为志愿者为教职工定位面部穴位。

熊军万摄(人民视觉)

5年前,“医务社工”对大多数北京市民和医疗机构来说还比较陌生。如今,全市共有医务社会工作者787人,统筹志愿者9803人,这支队伍已悄然融入293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已基本覆盖从预防、治疗到康复的全过程,成为与医疗工作相辅相成的一股温暖支撑力量。

这一变化,始于2020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的系统布局与持续推动。北京市具体是如何推动医务社工工作的?取得了哪些经验?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徐长顺。

前瞻设计:让医务社工发展有章可循

记者:北京市是如何从政策层面,为医务社工的发展奠定基础的?

徐长顺:发展之初,政策先行。2020年10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等五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首次为这项工作的目标、内容、岗位和保障画出清晰蓝图。随后几年,从人才培养到职称晋升,从财政保障到继续教育,一系列配套政策接连落地。各区卫生健康委据此制定本地方案,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推进格局。

面对北京医疗资源丰富但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北京市没有“一刀切”,而是鼓励各级机构分层探索。二级及以上医院率先突破,将医务社工嵌入儿科、老年科、安宁疗护等专科领域,从改善就医体验切入;基层医疗机构则聚焦“最后一公里”,通过政策倾斜和培育扶持,推动医务社工与社区社工联动。2024年以来,全市深入16区卫生健康委及经济开发区动员部署,遴选了15个基层培育基地和200余个培育单位,让基层医务社工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社会协同:汇聚各方力量共建共享

记者:在推进医务社工工作过程中,政府是如何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的?

徐长顺:医务社会工作是国际社会上已逾百年的利他工作,单靠政府力量不够,北京着力搭建社会参与平台。与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合作,以项目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方式,为医务社工体系建设注入活力;依托高校成立临床实践教学联盟,建立医校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动员社会志愿者参与,形成专业社工引领志愿服务的良性互动。

这种“政社协同”思路,让资源得到高效整合。各医疗机构根据自身特色开展探索:有的在儿科病房组织艺术疗愈,有的在安宁疗护科开展哀伤辅导,有的在慢性病管理中提供全程支持,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本土实践:从“舶来品”到“接地气”

记者:医务社工是个“舶来品”,北京是如何让它落地生根、贴合本土实际需求的?

徐长顺:的确,医务社工理念源自西方。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那时在北京的协和、湖南的雅礼(后更名湘雅医院)等都有过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帮助过无数正在经历病痛的人们。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我们在推进中特别注重结合北京实际本土化改造。一方面从中医“仁爱”思想中汲取智慧,另一方面运用党的群众工作方法,让专业服务更接北京地气。

实践中,北京坚持问题导向,将医务社工深度融入医疗卫生服务的各个环节:在医患关系中介入沟通协调,在家庭医生签约中协助困难群体,在分级诊疗中提供转介支持,在医养结合中链接资源,通过艺术干预缓解患者身心压力,让冰冷的医疗空间焕发人文温度。

项目驱动:双轮激发内生动力

记者:北京市采取了哪些具体项目,来激发医疗机构发展医务社工的内生动力?

徐长顺:项目培育是北京推动医务社工发展的重要抓手。采用“培育+驻点”双轮驱动策略,既孵化薄弱单位,又助推成熟机构创新。

连续5年开展的多元培育项目,通过精准培训、陪伴督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已完成4批次190个项目,覆盖儿科血液病、唇腭裂、脑卒中、安宁疗护等多个领域。其中50个项目形成可复制模式,140个项目助力医院实现零的突破。

更具创新的是驻点项目——在市卫生健康委协调下,基金会、协会、社工机构与医疗机构四方协作,向有需求但能力不足的医院派驻专业社工,目前已完成4批75个驻点的派驻工作。这种既“输血”更重“造血”的模式,有效激发了医疗机构的内生动力。

专业立身:人才与标准双管齐下

记者:在扩大覆盖面的同时,北京市如何保障医务社工的专业质量与服务水准?

徐长顺:随着覆盖面扩大,北京市更加注重提质增效。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着力打造以行业督导为引领、专业社工为核心、志愿者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确保人才支撑与可持续发展。按照“分层分类、各有侧重”思路,加强对新入职社工、资深社工、领军人才培训。目前已从医疗卫生机构选拔培育26名实务督导,开展“陪伴式督导”,带动全系统专业水平提升。

同时,着力打造“医务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既发挥专业人才的核心作用,又利用志愿者的规模优势,形成人力与专业互补的复合型队伍。仅过去一年,开展志愿服务1700余项,惠及受众超400余万人次。

标准化建设同步推进。鼓励医疗机构将医务社工融入多学科诊疗团队,在儿科、康复、肿瘤等领域推动专科化发展。依托行业协会制订北京地区医务社工行业标准,逐步构建规范化服务体系,确保服务品质持续提升。

传播引领:让“隐形”的力量被看见

记者:如何让社会大众了解和认可医务社工这一相对“幕后”的职业?

徐长顺:当疼痛来临时,疼痛不仅属于身体,而且连接着自我、家庭和社会。为了让医务社工这支“隐形”的队伍被社会认知,北京持续加强宣传倡导。每年组织媒体探访、人物短视频展播,讲述一线故事;举办服务案例大赛,促进行业交流;打造“善若水·润人间”展演品牌,以沉浸式舞台演绎社工的仁爱精神;在重要政策发布节点,及时开展权威解读等。这些努力让医务社工逐渐走出幕后,获得更多理解与支持。

5年耕耘,北京医务社工实现了从无到有、由点及面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以基层为重点、三级医院引领、二级医院支撑,各级医疗机构协同推进”的发展体系。未来,北京将继续探索新时代医务社工发展的新路径,为推进健康北京建设贡献更多专业力量。

责任编辑:王菲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