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广大援疆干部人才支援新疆、奉献新疆,把新疆各族群众和全国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南腔北调”背后的暖心故事

2025-11-27 09:45:0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①:山东水发集团援疆技术人员正在传授农作物种植技术。

受访者供图

图②:江苏南京援疆教师赵维维在为学生上课。

任长乐摄

图③:黑龙江教练李海霞正在指导阿勒泰的孩子练习轮滑。

受访者供图

新疆人说话时,时不时会蹦出几句不同省份的方言。在南疆喀什,维吾尔族农技员说起专业词汇,常有一丝山东口音;在北疆博州,不少医生的普通话里透露出湖北味道……仔细探究可以发现,新疆人的“南腔北调”,大多是从对口援疆省市的干部人才那里学来的。

新时代高质量对口援疆开展以来,全国19省份的援疆干部人才,一批接着一批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修建高楼、发展产业、留下技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支援支持新疆发展。他们的工作成果跟他们的地方口音一起留在新疆、改变新疆。

产业园里的山东口音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旁的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五官深邃的新疆维吾尔族姑娘热比娅·阿卜杜克热木,一张口就是山东口音。

“俺跟着山东老师学种菜,育苗嫁接、水肥一体,技术‘刚赛来’(棒得很)!现在俺成了技术员,一个月能挣4500元。”热比娅·阿卜杜克热木在疏勒县智慧农业产业园工作,他的技术导师牟光明是山东东营援疆指挥部“组团式农技援疆”选派的农业专家。

“这些娃娃们学得可认真了,不光学会了技术,连俺们山东话都学会了。现在他们动不动就说‘老师儿,这个活儿咋治啊?’,交流起来很有亲切感。”牟光明笑着说。

疏勒县素有南疆“菜篮子”的美誉,然而农业科技型人才一直紧缺。自2020年以来,东营援疆指挥部每年选派12名左右蔬菜、林果等方面的专家,通过“生产基地+种植大户+农户+村级指导员”链式服务机制和“驻乡指导、田间巡诊、现场培训、示范带动”的精准服务方式,为疏勒县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布哈力齐·斯迪克是疏勒县“郭牌农业”产业园的技术员,跟着山东专家桑卫东和崔登华学习。“老师教得‘忒好了’。大棚甜瓜双蔓整枝、病虫害绿色防控,我都学会了!”布合力齐说,“现在我一个人能管10个大棚,年收入翻了番,日子过得美极了。”

短短1年多,布合力齐就从普通农户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桑卫东欣慰地说:“我们的目标就是把16个学员都培养成当地农业专家,让他们再去带动更多的种植户。”这批山东专家主动延长援疆期限,决心为当地培养更多技术人才。

近年来,山东援疆为喀什地区先后引进培育贝贝南瓜、郭牌西瓜、静冈西红柿以及无花果、红枣等优良品种200余个;协调山东省农科院、济宁市农科院选派的37名山东农业技术人员,采取专题培训、技术咨询、“师带徒”等形式,累计培训当地农民1万余人。

校园里的江苏口音

在新疆伊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导游大赛备赛室里,维吾尔族学生热孜万古丽正在练习手势,援疆教师赵维维不时轻声点拨:“手腕要像天鹅般柔美,练得‘蛮好的’……”

2023年以来,665名江苏教师跨越千里来到伊犁。刚开始,“晓得”“蛮好”“没得问题”这些方言词汇,让新疆学生们有些“摸不着头脑”。现如今,软糯婉转江苏口音成了课堂内外的“暖心密码”。

在伊宁县二中,来自江苏南通的教师陈霞与维吾尔族学生艾散结成帮带对子。陈霞发现艾散对语言格外敏感,尤其喜欢海门方言,便开始教他一些日常用语。在欢声笑语中,艾散逐渐掌握了这门方言。去年,艾散去南通参加交流活动,用一口带着新疆腔的“海门话”,瞬间拉近了大家的感情。在学校元旦联欢会上,艾散用流利的海门话表演《海门童谣》,赢得满场掌声。

“江苏援疆教师核心职责是把知识实实在在教给孩子们,帮带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江苏口音的传播,是他们与当地教师和孩子交流交往交融的明证。”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副书记,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赵庆红说,带着江苏口音的叮嘱与鼓励,早已化作师生间的情感纽带,让优质教育的种子在伊犁扎根发芽,也让民族团结的情谊在课堂上悄然绽放。

2023年以来,江苏援伊团队已投入17.25亿元建设学校,培训教师4.57万人次,267名当地教师成长为地州级以上名师。

冰场上的东北口音

“蹬冰别太‘飘’”“自个儿多琢磨琢磨”……刚接触黑龙江援疆教练李海霞时,新疆阿勒泰短道速滑小将吴博文有点蒙,“教练你说啥,我听不太懂”。

相处1年以后,阿勒泰冰雪健儿训练时习惯使用带着东北口音的普通话。

“别嫌我絮叨,打磨好细节,比赛才能出彩。”在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冰上运动中心的训练场上,李海霞手持秒表,跟阿勒泰的速滑小将们讲解技术要领。

“那可不!冰刀得磨得趁手点儿,过弯道时臀部得往左挤住。”不管是与教练沟通战术,还是把技巧口诀传授给新队友,吴博文都不自觉地说起“龙江味”的普通话。

9岁队员胡津竹翻开自己的训练笔记,字迹密密麻麻,用词带着浓郁的东北味儿。这些从黑龙江教练学来的“训练秘籍”,已成为她日常训练的重要指引。

“教练说发力要‘踩实’,比讲‘发力要充分’好懂得多。”胡津竹说,在队里训练时,大家你一句“这圈滑得挺好”,我一句“下圈再冲一冲”,冰场上总是洋溢着欢声笑语。

阿勒泰拥有深厚的冰雪运动底蕴,但专业滑冰训练曾是当地的短板。自黑龙江对口援疆开展冰雪运动帮扶以来,一批批黑龙江教练带着先进训练理念和技术来到阿勒泰。他们将科学的滑行技巧与体能训练方法倾囊相授,当地的学员们学得认真,一板一眼,连口音也慢慢学会了。

“黑龙江人爱冰雪,阿勒泰的孩子们也热爱冰雪,我们共同生活,一起成长,长期相处中自然而然就有语言融合,口音将我们的心紧紧相连。”李海霞说,把真本领毫无保留地教给当地学员,这是援疆人最大的心愿。

目前,以总投入7.85亿元的244个援疆项目为支撑,黑龙江省对口支援新疆前方指挥部推动五大重点领域援疆工作逐年深化拓展、提升质效。援疆干部人才正发挥种子、示范带动和桥梁纽带作用,多维度、多角度加强“传帮带”,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援疆工作队。

(李向阳、王明洋、董世菊参与采写)

责任编辑:王菲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