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澄城县“十四五”交出亮眼答卷:经济、民生、生态齐跨越,高质量发展再谱新篇

2025-11-28 08:53:06 来源:西北在线

11月27日,渭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八场。澄城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旭在会上介绍,过去五年,澄城县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以“三个年”活动为牵引,深入实施“八大工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综合实力实现大幅提升。

“十四五”期间,澄城县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多项关键经济指标实现稳健增长。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县生产总值将攀升至138.8亿元,年均增长6.27%,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亿元,年均增长6.52%,为经济发展持续注入动力;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96.08%,年均增长14.42%,工业经济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同时,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4269元、18974元,年均增速分别为5.32%和8.15%,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在项目建设与招商引资方面,澄城县成果丰硕。全县累计实施重点项目373个,较“十三五”时期增长98.4%,完成投资335亿元。大规模项目建设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基础设施的重要引擎。引进招商项目138个,到位资金229.29亿元,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与资源,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凭借出色的发展成绩,澄城县荣获国家级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等60余项国家和省级荣誉,成为县域发展的典范。

产业升级是澄城县“十四五”发展的亮点之一。三次产业结构由35:19:46优化为23:24:53,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工业领域,烟厂产值突破15亿元,拓日新能荣膺全省首批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成,吸引127家企业入驻,经开区成功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工业集聚效应凸显,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同样表现突出,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9万吨,有效保障粮食安全;樱桃种植面积达10万亩,品牌价值18.56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亿元;苹果种植面积20万亩,产值超20亿元;生猪年存栏50万头、出栏65万头,特色农业产业蓬勃发展。文旅产业也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累计接待游客321.3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4.42亿元;澄城水盆羊肉品牌价值达77.29亿元,文旅与美食品牌成为澄城的新名片。

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澄城县持续发力。实施32个重点城建项目,完成投资46亿元,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打通8条断头路,新建改造7条城市道路,总长11.6公里,交通更加便捷;完成71个老旧小区改造和63个“串改并”小区改造,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515万平方米,居民生活舒适度显著提升。乡村建设成果显著,创建“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11个、市级示范村25个;完成户厕改造3.17万座,取缔非正规垃圾点729处,乡村环境更加宜居。交通方面,澄商、合铜高速及其引线建成通车,“绿巨人”动车组开通运营,实现城乡新能源公交全覆盖,构建起内外畅通的交通网络。

生态建设是澄城县“十四五”发展的重要成果。在“双碳”行动引领下,全县装机容量超1400兆瓦,新增绿电16亿度以上,节约标准煤49.28万吨以上,绿色能源发展成效显著。2025年1—10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48天,同比增加22天,综合指数排名全市第一;五一水库水源地及2个市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完成造林绿化12.6万亩,修复矿山1018亩,治理水土流失110.7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36%;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超80%,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改革创新为澄城县发展注入新动力。完成26项改革任务,推出11项特色举措。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9045.7万元,增长260%,研发投入强度达1.01%;国家级科技型企业入库43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2亿元;新增市级专家工作站5个,18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认证,2家企业入选“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增市场主体1.16万户,金融机构为3227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62.24亿元,清理拖欠企业账款3.9亿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民生领域始终是澄城县发展的重点,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支出。城镇新增就业1.86万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建成投用6个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36个幸福院和17个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1807户群众领取房产证,12个保交房项目交付率达82.51%,425套保障房完成轮换,住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县医院纳入三级医院管理体系,“行走的医院”医共体建设入选国家典型案例,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长宁河水库大坝主体建成,庄头引调水工程投入使用,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张旭表示,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既要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收官工作,也要科学谋划“十五五”发展蓝图。要以实干精神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稳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报记者 乔刚

责任编辑:郑艳妮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