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中国宣传主题为“保障母婴健康 呵护祖国未来”。记者从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获悉,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工作,聚焦母婴安全、儿童健康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推进优化生育政策各项措施落实落细,使广大妇女“生得安全”“生得健康”“生得满意”,努力提升妇女儿童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为全力保障母婴安康,陕西建成覆盖全省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省财政投入资金1.04亿元,建成省市县三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137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133个,形成以省级为核心、市级为枢纽、县级为基础的功能完备、技术精湛、运转畅通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转诊体系。组织开展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体系评估,促进危重救治体系规范服务良好运行。落实落细母婴安全保障五项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孕产妇“五色”分级管理,落实高危妊娠专人专管。由省级危重救治中心按责任片区强化转诊救治服务,开展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评审,针对性开展专项技术培训。稳步提升基层产儿科服务能力。自2020年起,累计对510名基层产科医师、94名基层新生儿医师开展培训。省卫生健康委、省总工会、省妇联联合开展危重孕产妇救治和危重新生儿救治技能竞赛2次,掀起全系统岗位大练兵热潮,陕西省代表队在全国妇幼健康技能竞赛中荣获团体二等奖,4名参赛选手分获个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广泛开展分娩友好服务提升行动。在全国率先实施分娩友好服务提升行动,积极推广椎管内分娩镇痛、导乐分娩和陪伴分娩,省财政专项列支资金,建立7个省级分娩友好服务培训基地,全面开展镇痛分娩、导乐分娩等技术培训,到2025年培训将覆盖全省所有助产机构。
为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全省积极推进一级预防,连续4年开展9.12预防出生缺陷日主题活动,普及预防出生缺陷核心信息。卫健、民政部门联合推行婚姻登记与健康教育一站式服务。2015-2024年,共为489万人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为341万育龄妇女免费发放叶酸,助力出生缺陷防治关口前移。加强二级和三级预防。聚焦严重多发、技术成熟、预后良好、费用可控的重点病种,建立了覆盖全省的产前筛查和新生儿服务筛查制度,按照每人每例320元标准,为孕期妇女免费提供唐氏综合征、开放性神经管缺陷筛查和两次常规超声检查;按每人每例132元标准,为新生儿免费提供先天性心脏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和听力筛查。建立健全出生缺陷防治服务网络。免费筛查服务机构覆盖全省所有市县,设立省级产前诊断中心、新生儿遗传病诊断中心、听力障碍诊治中心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机构、儿童苯丙酮尿症定点救治机构,全面夯实出生缺陷防治管理职责,为规范有序开展出生缺陷防治服务奠定坚实基础。探索建立闭环管理模式。联合省民政厅、医保局、残联等部门,将出生缺陷防治政策与民政救助、医保报销、康复救助政策有机衔接。在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的支持下开展出生缺陷救助项目,累计救助各类出生缺陷患儿3917人,发放救助金4052.91万元,逐步形成从筛查到诊治再到康复救助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模式。不断壮大出生缺陷防治人才队伍。自2019年起,连续开展9期为期3个月的中长期培训,共计培训950余名技术骨干,积极打造技术优良的产前超声检查专业人才队伍。
近年来,全省妇幼健康核心指标持续优化,孕产妇死亡率从2015年的14.5/10万下降到2024年的6.05/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15年的6.75‰下降到2024年的2.25‰,保持持续下降趋势,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于西部前列。分娩友好服务体验逐步提升。全省306家助产机构均能提供分娩友好服务,为孕产妇提供更加优质更多内涵的健康服务,试点医院椎管内分娩镇痛率由34.46%提高到67%,广大孕产妇的健康获得感和满意度逐步提升。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免费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全面可及,全省产前筛查率达98.89%,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95.49%,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99.35%,累计受益孕产妇新生儿700余万人次,早发现、早治疗降低了残疾发生风险,极大减轻了家庭社会养育负担。
下一步,陕西省卫健委将继续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持续巩固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积极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儿童友好医院建设,开展早孕关爱行动。落实“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及为民服务实事项目,积极助力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为妇女儿童提供安全、有效、便捷、温馨的高质量妇幼健康服务。
(记者 庞玲玲 实习记者 权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