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 题:破题“带娃难”——多地发展普惠托育见闻
新华社记者董瑞丰
临近中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电集团托育中心里,2岁半的小元宝欢快地盼着营养餐送上小桌。刚满1岁就入了托,这里的乳儿班、托小班让小元宝的家长“放心送”。
5月15日,2025年国际家庭日主题宣传活动暨全国托育服务宣传月启动仪式在哈尔滨举行。让更多“小元宝”能“托得上”“托得好”,今年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要达到4.5个,全国新增普惠性托位66万个——破解“带娃难”有着最新的阶段性目标。
变“带娃难”为“带娃暖”
家住哈尔滨市平房区的刘莹,最近正在看附近的托育机构。她的第二个宝宝两岁出头,自己和丈夫忙着上班,家里老人也没法带娃。
“我寻思找个啥地方呢?环境安全、食品安全、老师照顾得好,得有这三个条件。”把平房区新伟托育服务中心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看个遍,刘莹动心了,“房间里都贴了防撞条,每个孩子有单独固定的床,挺好。”
新增托位150个,这个中心建筑面积有4233平方米,以公建民营的方式,可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种托育服务形式。
哈尔滨市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处一级调研员于杰介绍,政府部门通过提供场地、减免租金、税费优惠、发放补贴等措施,努力推动普惠托育服务扩容降价。
作为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和首批“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城市之一,过去一年,哈尔滨新增各类托育服务机构300余家,解决了许多年轻双职工的后顾之忧。
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处处长王刚介绍,放眼全省,黑龙江在全国较早进入了低生育水平,也较早开展了多项生育支持工作探索,今年将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等重点工作纳入建设“幸福龙江”20件民生实事。
让“幼有所育”更优更广
走进浙江省海宁市鹃湖幼儿园的托班教室,可以看到生活区的洗手台、毛巾架等均经过“适小化”改造。
在江苏省南京市一个企业园区内,“政校企”合作办托,晚托服务延长至19时30分,解决双职工家庭“时间差”难题。
四川省攀枝花市对入托相关普惠托育机构的0至3岁婴幼儿发放托育补贴券;山东省济宁市大力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托育机构合作;部分地区探索将托班教师薪酬纳入幼儿园教师体系……一系列探索,正推动托育从“保基本”向“优服务”升级。
“发展托育服务,安全优质是最核心、最根本的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王海东表示,下一步将加强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提高托育服务质量,规范托育服务发展,同时努力降低托育机构运营成本和服务价格,让群众托得起、得实惠。
以“托得好”化解“不敢生”
家住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的杨泽天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每天接送大宝、二宝时,就会把三宝临时放在社区的“向日葵亲子小屋”托管。有空闲时,她又会变身为亲子小屋的志愿者,帮助其他家长享受“喘息服务”。
中国计生协专职副会长姚瑛介绍,经中国儿童中心组织专家评估,亲子小屋增进了家长对托育机构的了解信任,参加过小屋活动的家长送托意愿提高20个百分点,家长自我报告的婴幼儿发展水平与没有参加小屋活动的婴幼儿存在显著差异。
托育服务专家表示,当前受养育成本、教育焦虑等因素影响,“不想生、不敢生”的问题突出。国际经验表明,发展托育特别是普惠性托育有助于减轻家庭负担、提高生育意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表示,托育服务是生育支持的重要措施,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计生协联合启动了2025—2027年全国托育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将着力提升托育服务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努力满足婴幼儿家庭“放心托”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