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侠克)在北京市丰台区新村二里附近,原本斑驳的老水塔“披”上了深邃的星空主题,点点银白色勾勒出星群的模样,成了街头最吸睛的“星空地标”。

图为北京市丰台区的一座老水塔“变身”星空主题。新华社发
漫步丰台的多个街区,多面单调的水泥色墙体,如今变成了承载故事与美感的“立体画布”,有的绘着老街区的市井烟火,一笔一画间讲述着老街道的过往;有的铺展着清新的田园风光,麦田随风起伏,让人恍惚间置身乡野。
在位于马家堡街道的嘉乐公园,艺术与植被相融,在草坪上勾勒出“绿水绕青山,云雾袅袅”的诗意图景。

图为北京市丰台区宛平街道一处墙体彩绘。新华社发
自今年5月起,北京市丰台区开展“丰彩城市艺术季”公共艺术活动,截至目前,这场以艺术为名的城市更新打造出一批“集中连片创作街区”,527处艺术作品让大街小巷变身艺术空间,其中墙体彩绘41处、城市地景20处、城市家具466件。
如今,在丰台的大街小巷,人们总能与不期而遇的艺术惊喜撞个满怀。“感觉这面墙都‘活’起来了!”太平桥街道居民张女士路过三路居社区时感慨,“现在每天接送孙子路过,都愿意停下来看看。画里的莲花池、北京西站,都是我们熟悉的景,感觉特别亲切,像在看自己家乡的纪录片,心里头暖暖的。”

图为丰台区太平桥街道一处以“太平四季”为主题的墙体彩绘。新华社发
当艺术的画笔触及城市角落,墙体、草坪、花丛、稻田都将成为传播文化、激发情感的载体。北宫镇太子峪环岛的桥墩,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们借桥墩墙体打造出一片田园乡村场景,让城市交通空间与自然丰收意趣交融,成为通勤者的街头艺术风景。
城市里不起眼的变电箱、井盖、公交站、休闲座椅,艺术家们用灵感创意“唤醒”这些公共设施的美学潜能。位于看丹街道汽车博物馆北侧广场的变电箱,创作团队从汽车工业中汲取灵感,齿轮、轮胎与车身线条交织,炽热橙与科技蓝的色彩碰撞,象征着传统制造与智能未来的能量交融,使原本突兀的箱体变身为彰显区域产业气质的艺术品。

图为汽车博物馆北侧广场的变电箱“变身”为一件工业艺术品。新华社发
宛平街道的卢沟新桥公交站则以绿色森林为主题,描绘出一片层林尽染的立体画卷,高大的树木与繁茂的枝叶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为候车的市民带来片刻宁静与清新。当地居民李先生说:“以前等车时总觉得枯燥,现在看着这片‘小森林’,心情变好了,感觉城市生活都变得‘诗情画意’,更有人情味了。”

图为丰台区天元公园内的一处地景艺术品。新华社发
丰台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晓一介绍,这次更新的片区都是近年来群众反映强烈且存在环境脏乱、设施老旧、景观缺失等城市治理短板的点位,此次活动旨在用艺术赋能实现环境提升。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吴晨认为,此次实践是公共艺术赋能城市空间更新、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一次探索,为未来更有品质的城市更新提供了经验。
丰台区委书记王少峰表示,未来将把这份“全民共创艺术”的模式延续下去,让城市更新“始终带着美的温度与文化的深度”,让城市的故事顺着斑驳的墙、鲜活的景、热闹的街角慢慢“流淌”,化作老百姓日子里触手可及的诗意与美好。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