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科技赋能智造 创新驱动转型——宝鸡市渭滨区“三维发力”激活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25-11-05 14:23:32 来源:西北在线

工业母机是装备制造业的“心脏”。作为国家工业母机骨干企业之一、陕西省数控机床产业链“链主”——秦川集团,近日,在建厂60周年喜庆之际,自主研发的高端数控强力珩齿机成功下线,成为集团第31万台高端数控机床。这标志着该企业在珩齿技术实现了自主创新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西方国家“卡脖子”的技术难题。这是宝鸡市渭滨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深耕智能制造的一个亮点。

在奋战“十四五”期间,渭滨区锚定“科技创新引领智能制造”核心方向,以数字化转型为轴、聚智人才为翼、项目驱动为基,三维协同发力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区域工业经济质效双提升——优势产业产值新增38亿元,占比同比提升4.7个百分点,12户企业跻身智能制造成熟度二级以上,25户企业完成两化融合贯标,中高压输变电产业集群获评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一幅“智改数转”的高质量发展画卷徐徐展开,为开启“十五五”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数转赋能:从“不会转”到“加速跑”

“以前投入怕打水漂,现在有专家量身定制方案,数字化转型心里有底了!”陕西长美科技公司董事长李慧玲的心声,道出了众多中小企业的转型困惑。针对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共性难题,渭滨区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让数字化转型从“选择题”变为“必修课”,从“被动跟跑”转为“主动领跑”。

培训赋能打通“认知关”。连续三年邀请22名行业顶尖专家,打造“工业智造”培训品牌,累计覆盖企业200余户、人员400余人次,通过“案例拆解+现场答疑”模式,手把手传授转型路径。60余户企业参与市级数字化专题培训,从政策解读到技术应用,全方位扫清认知障碍。“专家讲的都是我们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听完就知道该怎么干!”麦克传感器公司首席工程师闫宏涛参加培训时说。

平台支撑搭建“协作桥”。重点打造“立邦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协同制造、智慧检测等全流程服务,上线企业从初期6户飙升至56户,其中22户渭滨本土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云端协作。深化数字技术本地化应用,推动立邦软件与麦克传感、长美科技达成多项合作,华信诚科技为中铁宝桥量身打造远程监测系统,不仅降低维护成本,更实现故障预判“早一步”。

精准诊断破解“个性难”。坚持“一企一策”,组建由西工大、西交大专家领衔的诊断团队,通过“上门服务+在线会诊”模式,累计开展企业评估180余次,出具诊断报告90余份、定制化解决方案36份。针对生产管理、产品质量等痛点,协调解决企业难题130条,成功推进49个智能制造项目,改造数字化产线7条,助力9户企业实现41项新产品质量与效能双提升。宝石管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仿真”、长美科技“全流程智能管控”等典型场景全面推广,形成“点上突破、线上延伸、面上覆盖”的转型格局。

聚智引才:从“引得来”到“留得住”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人才,校企合作,让我们招到了‘急需紧缺型’人才!”陕西赛尔斯电子有限公司科技负责人樊英坦言。渭滨区打破“引才、育才、用才”壁垒,以“开放协同”为理念,构建多层次人才生态,让人才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

高端活动“搭平台”。成功举办光电产业深圳推介会、丝博会渭滨专场等高层次活动,全方位展示产业优势,吸引华新智科技落地设立陕西翡姆伺科技,为产业注入新活力。活动现场达成校企合作意向12项,人才引进协议8份,让“渭滨智造”品牌走出陕西、走向全国。

校企联姻“育人才”。与宝鸡文理学院共建传感器创新研究产业学院,聘请博士团队担任“科技顾问”,推动普瑞思、华瑞思等企业设立就业基地,构建“人才培养——实习就业——技术研发”闭环。组织12户传感器企业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开展校地对接,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专家团队深入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学院培养的学生贴合企业需求,入职就能上手,解决了我们的用工难题!”烽火宏声科技公司副总经理雷宏强说。

政策扶持“留骨干”。组织烽火宏声科技公司等3户企业8名人才申报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涵盖创新企业家、先进制造技术人才等多个类别,夯实人才梯队。通过“项目+人才”绑定模式,让人才在智能制造项目中施展才华、成长成才,形成“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团队、落地一个项目、壮大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扎根渭滨,成为“智创渭滨”的中坚力量。

项目为王:从“单点破”到“集群强”

“项目是科技创新的载体,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我们实行‘挂图作战’,确保每个项目落地见效!”渭滨区工信局局长赵占礼表示。该区坚持“项目为王、梯度培育”,以49个智能制造项目为抓手,推动企业从“幼苗”到“大树”逐级成长,产业从“单点突破”到“集群跃升”。

项目建设“加速跑”。近三年实施的49个智能制造项目中,28个已竣工投产,其余项目稳步推进。为了加快进度,区上通过区级领导包抓亿元企业、科级干部“一对一”担任项目专员制度,15个年度新建项目全部按时开工,21个在建项目实行台账管理、挂图作战,及时解决资金、技术、人员等难题。广汇机械高端机床、绿夏数字化智能生产线等项目加速推进,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政策红利“精准滴灌”。累计上报项目47个,争取各类扶持资金5800余万元,为企业转型纾困解难。全面落实“两政策、两制度”,强化要素保障,开展产业链订单招商,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线满负荷生产。“项目扶持资金,让我们有底气投入智能车间建设,现在生产效率提升了25%!”宝光真空企划处处长陈省权说。

梯度培育“强集群”。按照贯标认证、上云用数、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卓越工厂“五位一体”培育模式,63户规上企业完成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评估,12户企业达到二级及以上水平。秦川机床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企业,中铁宝桥、宝光真空等3户企业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企业,8户企业创建省级试点示范企业,12户企业认定为基础级智能工厂,4户企业入围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名单,宝光真空、长美科技冲刺全国卓越级智能工厂,形成“国家级——省级——基础级”梯度分明、梯次推进的发展格局。

从数字化转型的深度突破,到人才集聚的磁场效应,再到项目驱动的硬核支撑,渭滨区以“五位一体”发展模式为引领,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人才支撑、项目牵引”的智能制造发展之路。未来,这里将成为更多创新企业的“沃土”、人才集聚的“高地”、产业升级的“样板”,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渭滨动能”。

(庞文渊 王利明)

责任编辑:赵颖
扫一扫分享本页